他解释,有些年老和患重病的教友住在三十哩以外,因交通和行动不便,不会每个主日到教堂参与礼仪,神父下乡也不一定遇上,只有在过节时都会进堂,所以神父们会为他们进行集体傅油礼。
我从小就对受难史中罗马士兵的作为印象非常深刻,除了主的衣服以外,他们瓜分了主耶稣的所有一切。他们没有撕裂衣服,反倒愿意让衣服保持完整;因此,在教会的历史中,基督完整的衣服成了教会合一的标记。
我受礼泉县仪门寺会长杨生发的委托,带着全会人的渴盼,去四十华里以外的兴平请杨文波老神父为教友送弥撒行圣事。因为当时礼泉县仅有的兰哲益神父尚在铜川煤矿接受“改造”。在那艰难的年月,请神父谈何容易?
祭坛面积很小,开始仪式后,主祭和二位副祭以外的司铎走下祭坛来到第一排座位前,当弥撒进行到主祭礼仪时,下面的司铎又走上祭坛共祭。
除了和谐以外,人们也能从这段章节中领悟出关於福传的另一个恩典的标记,那就是勇气。「圣神的和睦赐给我们这慷慨的情操,让我们在贫乏的人面前,不将任何事物据为己有。
教宗解释说,「听从天主的差遣意味着天主是我们生命的主人,除祂以外再无别人。当上主处於我们生命的中心时,一切皆有可能;失败或任何其它灾祸都不要紧了,因为上主处於中心,祂必将指引我们」。
除了不懈默观和祈祷,谦逊、贫穷又服从罗马主教以外,你们此刻也努力在圣地陪伴不同文化、种族和宗教的弟兄姐妹,播种和平、友爱与尊重。」
除了具体的接纳工作以外,教宗也谈到祈祷,包括赞颂、感恩、求恩的祈祷,因为本笃会的座右铭就是「工作与祈祷」。教宗说:「妳们的祈祷每一天都使教会的『气息』更加丰沛。
在浸入水里之前,基督首先浸入在人群中,摄取了人性,分享了人除了罪以外的一切。
因此,在教会性的归属方面和传教方面,我们希望能够恢复市民的真正传教精神,正如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向我们说的,罗马的堂区需要在堂区以外的地方才能找到自己。我们要恢复人们对传播福音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