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讲道中表示,这个比喻可说是救恩史的总结,也描述了许多基督徒的行为。教宗进一步解释说:“宴席和晚宴象征天国,与天主永远生活在一起。”
在《圣经》中,史斐辣和普亚这两名助产士的名字永垂不朽(参阅:出一15-21);而今,「天父也心怀感激地眷顾」每一名助产士。
圣史路加记述了圣母玛利亚和大圣若瑟在白冷城的经历:他们寻找一个栖身之地,却一无所获;玛利亚「把一切默存心中」,最后他们安顿下来,并有领受了天使宣报的牧羊人在一旁陪伴。
接着,教宗谈到当天主日的福音时指出,圣史若望“以隆重严肃的方式”介绍洗者若翰,除了玛利亚和若瑟以外,他是耶稣的第一个见证人。
我们仍然对从那群可怜门徒开始向世界传福音的不可思议的神圣决定感到惊异,正如,圣史玛窦所指出的那样,他们仍然心有疑虑(参阅:玛廿八16-20)。
圣经教导的救恩史给我们清楚的启示:因为人从一开始就遭受魔鬼捆绑,生活在罪恶奴役之中,失去超性恩宠也就失去了根本的判断力,无法认识天主。
换个角度来看,在堂区礼仪中,简单到以传统思维的方式对婚礼或葬礼祭服颜色的轻微调整,都可能让当事人和教外亲友在心理上认同与欣悦。
庞保颐在专访中表示:「在中国教授的圣乐史课程,一般都是从巴洛克时期开始教起。但这时期已是很晚的了,所以意义不大,因为之前还有教父时期、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等。」
大家不但惊讶他文化知识的渊博,更惊讶于他圣经的稔熟,以及天主教要理、天主教法典、圣传、教史、梵二文件的精通。我常发感叹,对手拿放大镜才能看清文字的张老师来说,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获致这些大量的知识呀。
两篇读经之后便是继抒咏,这是一篇美妙的对话,抒发了教会对基督战胜死亡,死而复活的无比喜悦。福音取自圣若望福音,叙述了耶稣从死者中复活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