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92岁的老人说话已不太清晰,他的三女儿李琪、四女儿李玮替父亲接受了采访。聆听着老人一个个的感人的故事,让笔者对这样一位在平凡中用“爱”铸就伟大的基督徒,非常敬佩。
在我小时,由于弟兄姐妹多,家境十分贫困,无衣无食,幸亏得到了一些热心教友的救济,才免强度过难关。那些艰难的岁月和教友的恩情我一生都记在心里,而且也使我懂得尽自己一点力量去关心帮助别人。
最近她又帮助贫困教友承包到户50亩地,力争帮助人们过上富裕的日子。主教就像一位慈父。记得有一次他外出开会回来,刚拿起碗要吃饭,突然出终傅的电话来了,他放下电话就要走,我随口问了一问:你怎么不让神父去?
如果是年轻的女婿狗儿去贾府,尚且能做个仆人谋取生路,但是一个乡下老妇人,没有技能和力气,肯定会困难重重,正如现在的老人进城打工一样,但是刘姥姥毫不畏惧,进城后遭到贾府看门人的蔑视,也毫不在意又去找周瑞家媳妇
对生病的老人,志愿者还会上门看护,为他们祈祷。有位岁数很大的老人,儿女没跟她在一起生活,腿脚很不方便,堂内的志愿者就派人推轮椅带老人来教堂参与弥撒,并坚持了很多年,直到老人去世。
不同肤色、性别、甚至不同政见与宗教的人,看到这位慈爱的老人,都会加入那热情不息的欢呼:John-Paul-Two,We-Love-You!
但她晚年由于中风,不想成为少爷的负担,自愿入住老人院。自此两人角色互换,反由少爷来照顾桃姐。桃姐由于目不识丁,刚开始担心自己看不懂《圣经》,不敢去教会。但在李恩霖母亲的鼓励下,终于勉强踏入教会。
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一首《常回家看看》,唱出了很多老人的心声,也唱出了儿女对父母的孝爱之情。
前不久,一位神父在讲道中曾提到一个让人考量信德的事例:某堂区一位老人忽然突发疾病,慌了手脚的儿女便立刻筹划赶快送医院,颇有信德而头脑尚清醒的老人却让他们先求天主垂顾,再求神父终傅,然后再去医院治疗,结果在神父施行圣事后去医院检查时
一位80多岁的老人,从徐家汇市中心赶了数十公里的路,来到素有鱼米之乡的郊外小镇上的朱家角天主堂,为世代生活在这里的渔民教友,及周边闻讯赶来的众多信徒举行弥撒圣祭——传播天主的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