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郑板桥笔下的一首咏松诗,可以强化我们的信德: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岩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唯有“咬定”,才不怕风吹浪打。定者,信也。信德愈大则定力愈强。
好在车外阳光明媚,秀丽的青山虽有一道道黄色的滑坡,但依然美丽怡人。下午5点多塌方的道路被抢通,我们似乎看到了光明,又开始谈笑起来。
谁曾想,今日的青山碧野,都是昔日广袤而荒凉的土地,光秃秃的岩石上长满了只有在欧洲的荒野中才可以看到的石楠花和荆豆;终日是天色阴霾,狂风怒吼,与世隔绝。
青山永在,英名长留,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人。
青山本堂王进文神父闻讯后立即来听告解、送圣体、行终傅。主管宋大夫作例行检查后,看到床头柜上放着圣经和苦像,便亲切地问:您是信主的吧?妻答:天主教。宋说:感谢主!我也是信主的。
青山堂弥撒由前任本堂王进文神父主祭、现任本堂王永亭神父、付本堂张圣召神父、二十四顷地本堂柳建林神父、边振方神父、潘利云神父共祭。东河堂在07,30分举祭后神父、修女、教友还去范神父墓地扫墓,寄托哀思。
我顺着李先生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远处重峦叠障,云雾缭绕,近处青山吐翠,草木葱茏,好一派山中美色!接着李先生又道:“林州市过去称为林县,因‘红旗渠’而闻名全国。
紫阁无心恋,青山有意潜。"同时,他把这些诗都抄录在石头上,人们都为这诗意而感到惊讶。这个反应原来是自知不久于人世,命有旦夕之危。不几天,刘义度便死了,真的“潜”尸青山了。
慈母面前诉心声拜完苦路,视野豁然开朗,满眼翠绿的青山。不远处的圣母亭清晰可见。我们每个人的心情也从刚才拜苦路时的忏悔痛苦变为无比的喜悦,轻松。因为圣母妈妈在向我们招手。
32位教友(特别是有一位已经84岁高龄的李伯多禄教友,为赶上听课,凌晨5点就让他的亲人开车从呼和浩特起身)、距包头100公里的东胜4位教友;距包头50公里的固阳、萨拉齐、石拐等地教友,以及临近的昆区、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