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学学习期间,马相伯不仅系统地学习了中国传统及经典,并且攻读了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哲学和其他学科。
也提高了当地百姓的文化素养,解放了他们的思想,现在村里的好多老人懂得拉丁语、法语和日本侵华时被迫学习的日语等语言。
他从小便钦慕教会生活,读完小学后,便请当地神父为他补习意大利语和拉丁语,并在久负盛名切莱纳(Celana)公学读书,以准备教区修院的入学考试。1892年11月7日,他以三等成绩考取了贝加莫修院。
玛尔定22岁时,曾打算弃俗修道,由于不懂拉丁语,修会没有收他做望会生。院长劝他回家先学好拉丁文,再来修院。玛尔定先生学习了一段时间,但是没有成功,只好放弃入会的念头。
1578年他和另外13名耶稣会士从里斯本起航,同年9月到达印度果阿(葡萄牙在亚洲的殖民地之一),在那里他继续学习神学同时教授拉丁语和希腊语。
由於部分被挑选在神父的住宅内学习的徒弟有可能日后成为神父,这些修生们在他的指导下学习修道院的必修课程一一拉丁语和别的科目。维雅内已经二十岁了。他发现学习很困难,一切都不顺利。
我的背景是本笃会传统,我是本笃会的在俗成员,我和我的孩子都接受本笃会的教育,本笃会会规的第一个单词是拉丁语「ausculte」,意即「聆听」。因此,我认为「聆听」也就是我接下来几个月的主题。
在编译天主教教理时,他发现很难从中国语境中找到与拉丁语Deus(God)具有同等意义的术语,于是,他尝试将Deus译为上帝、天与天主,以表示至高无上、全能全知的神,希望经过一个解释和说明的过程,赋予它们真正的符合天主教概念的涵义
在编译天主教教理时,他发现很难从中国语境中找到与拉丁语Deus(God)具有同等意义的术语,于是,他尝试将Deus译为上帝、天与天主,以表示至高无上、全能全知的神,希望经过一个解释和说明的过程,赋予它们真正的符合天主教概念的涵义
那里的主教让我在小修院教拉丁语,同时做主教座堂的副本堂。在台中我干得很卖力,每主日三台弥撒、四次讲道。每逢周末,主教座堂的三位司铎每人平均要听100个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