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如下:主内亲爱的弟兄姊妹:每年一度的四旬期即将展开,这是悔改和更新的时期,也是祈祷、守斋和行哀矜的时期。它提醒我们要洁淨身心,加强与天主的关係,克制物慾,关爱贫困。
(见《盂兰盆经》)中国自梁武帝时(509-549)始设盆斋,风俗存留至今。香港人初时习惯在七月十四日晚烧衣。首先要向华民申请一个四方形金属的可移动的聚宝盆,安放在行人路边。
在健康许可的情况下,做些适宜的守斋克苦。在病苦中,应该做相应的治疗,同时也应记得祈求天主恩宠的治愈。为了教会和他人的益处,司铎在面对身体的痛苦和灵性的黑夜时,应把它当作完美的祭品奉献给天父。
那时,在佘山附近地区的张朴桥教友也纷纷来到这所小堂里来参与弥撒;继而在山顶造六角亭一座,供圣母像并建有祭台,所供圣母像为中国修士刘必振(字德斋)摹仿巴黎“胜利母后像”绘制的,改称“进教之佑圣母”奉为佘山主保
每逢严斋月和星期五,杜神父总是守大斋,克己苦身;他把一切都归为上主的恩赐,待人谦逊温和,真佩得上“良善心谦”这四个字。
教友们日夜守在病人旁为他祈祷、克苦、守斋。经过五十个白天黑夜的祈祷,我们的好天主终于俯听了我们的祈祷,病人未用一针一药,竟完全好了。病人全家和教友们流下了喜悦的眼泪。
我们的身体也加入耶稣受难日的祈祷:恪守大小斋,即在这一天按教规禁食和不吃肉类食物。这一天不举行弥撒,而是在正午和三点钟之间或者晚间举行礼仪,恭诵耶稣基督受难始末。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伊斯兰教与基督教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马松亭、王静斋等穆斯林学者与基督教传教士以及信奉基督教的汉族学者结下深厚友谊,在北京、上海、开封等地,阿訇和穆斯林学者还应邀到基督教会演讲,
早期教父耶路撒冷的圣济里禄指出,庆期的每一天都应被视为“小复活节”,信友需通过祈祷、守斋(庆期内除外)和善工,活出复活的生命。
这些做法使患病教友们的身、心、灵都得到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