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口是心非、言行不一,满腹世俗观念,缺乏仁爱慈悲,同样算不上好日子。乙:常按基督圣训生活,敢于牺牲自我,慷慨施舍,助残扶弱,不管处境如何,都是好日子。
基于这个原因,福音的服务与世俗的服务截然相反,不是“属下、有需要者和一无所有的人”在提供服务;而是“拥有者、居高位者和富有者”提供服务。
(若10:27-28)今年的善牧主日、普世圣召节,与世俗间的母亲节,均落在相同的一天。善牧与天下母亲都一样,都是赋予生命的,但善牧所给予的“生命”,有如耶稣所赐的生命一样,是“永恒”的。
(20)为从精神世俗中得到治愈,我们需要重新发现礼仪之美,但这个重新发现,“不是寻求仪式的唯美主义,它只满足于礼仪的外在形式,或只满足于对礼仪规则的严格遵守。
托他们祈祷,照料……并且深知他们一定会比我做的好,好像是把病重的母亲托付给名医一样有安全感,一一念着圣人圣女们的名字,犹如一次次朝圣,一次次把母亲引荐给他们,母亲的灵魂便不再孤独……在那个年龄阶段,一直忙于世俗的我只是偶尔进堂
从此我们愿再沉迷于世俗之中,而要做光明之子,做基督爱的使者,决心爱主一生一世,终身不渝。
再说,基督内所有的一切都是价值,即使是痛苦、失败和死亡,也都如此,但世俗的看法则完全相反。因此,任何与基督分离或与之作对的思想,都将制造没有人性的社会,二十世纪给我们的就是这个教训。
三、会前会后仍是一个教会会议前的教会和会议后教会的仍是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旅途中的教会;仍继续在“世俗的迫害中和天主的呵护中”旅行,宣报主的死亡,直到他的再来。
三、会前会后仍是一个教会会议前的教会和会议后的教会仍是至一、至圣、至公从宗徒传下来的旅途中的教会;仍继续在“世俗的迫害中和天主的呵护中”旅行,宣报主的死亡,直到他的再来。
无论是照顾家庭,无论是其他世俗中的职分,都不应当和他们生活中的神修精神脱节,正如圣保禄宗徒所说的:“你们无论作什么,或在言语上、或在行为上,一切都该因主耶稣的名而做,藉着他感谢天主父”(哥:三,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