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是我们为了不想得太多的一个方式,是我们不进入自己内心、不正视生命中严肃事物的一个方式。“做”,能立刻令我们感到满足,“做”得太多,常常变成我们的宗教。我们不停地做是为了不陷入悲哀中。
(参:加下六18-25)《福音》也提到“耶稣在不同的场合强烈斥责那些外表看似义人、内心却满是虚伪和罪恶的人”。教宗强调,“伪善是一个人在作假、奉承和欺骗,因为他脸上戴着面具度日,没有勇气面对真理。
最后,教宗敦促信众向这穷寡妇学习“没有外在虚饰、只有内心真诚的信德”;这真诚由“对天主和弟兄姐妹的谦逊之爱而来”。诵念三钟经后,教宗说,他为非洲之角,尤其是埃塞俄比亚的情况表示担忧。
一位陈姓姐妹表示,她从小就领洗了,但后来因求学、工作离开教会几十年都没有进堂,现在重新回归,内心的那种渴慕天主的心情促使她来到慕道班学习,今天领受坚振圣事,她激动地说:“非常感谢教友们把她找回来,重新回归教会大家庭
圣神不强迫,而愿意温柔地进入我们内心。圣神应是主角,我们则不是。教宗也指出,感恩圣事是真正同道偕行的基础,每个领受过圣洗的人都是同道偕行的人,是“与主同行的友人”。
相反地,一个人要是发现到自己内心的疑问、盼望和辛劳表达了出来,他的孤独感就会减少。“因此,真正传播的组成要素主要是具体的聆听、相遇、面容和经历”。
教宗说:“在内心深处聆听天主的声音,分辨祂的旨意,是我们内心成长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当我们面临紧迫困难的使命时。”修道院的生活“已经提供了培养祈祷习惯的可能性”,它将有助于司铎圣职使命的施行。
格雷奇枢机指出:“我观察到,大部分的人创造了空间,让他人能进入自己的内心。”枢机强调了互相聆听的层面,并表示有一名与会主教对他说:“我看见冰正在融化。”
「你们尤其要亲近那些或许表面带着笑容、内心却暗自哭泣的朋友,他们缺乏望德。你们不要受到冷漠和个人主义的玷污。」
教宗解释说,这是因为人被自己的占有欲和人的关系所占据而认为不需要其它的事物来填满他们的时间和他们的内心生活。教宗指出,大量的人仍然不认识天主,没有“品尝”过天主,从未经验过被天主触摸的美好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