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37-43)耶稣的解释,最终以“收获”这样的结局,向宗徒们启示了主人就是耶稣自己,仇人则是魔鬼,“莠子”和“麦子”的对立,影射基督信仰与世俗邪恶的对立。收获时期指世界末日。
一旦我们祈求了,也得到了抵制邪恶的保护,我们就安然地受到庇护,去遏制每一种恶魔的攻击和世俗所给予的图谋。如果你受到掌管世界的天主的护佑,世界上还能有什么使你怕惧的呢?
(林后6:14)尚若是勉强相交,你将会受到影响,因为“近墨者黑”,会使你渐渐偏向世俗,甚至犯罪远离天主。如果你在信教前已有至交的朋友,也“不要离弃旧友,因为新知不如故交。”
天主说:“谁若愿意作世俗的朋友,就成了天主的仇敌。”(雅4:4)耶稣说:“谁爱父亲和母亲超过我,不配是我的;谁爱儿子和女儿超过我,不配是我的;谁不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随我的,不配是我的。”
为此,迫切需要确立以现实俗务界和宗教精神界各自正当独立自主为基础的积极世俗观,以促进双方的健康合作与共同的责任感”。
尽管世俗目光看法不同,我们仍当充满自信,勇做反潮流的战士,尤当重视心灵美的营造:你们做妻子的,要顺从自己的丈夫,好叫那些不信从天主圣道的人,因着你们的好品行而受到感化,你们不要多说话,因为他们会看见你们怀有敬畏和贞洁的生活
教宗指出,在教会内也如此,“我们存留了多少灰烬,这些是世俗的灰烬”。我们以虚伪的灰烬窒息了天主的爱火,耶稣则要求我们规避这些虚伪与污秽。
教宗认为,欧洲「已结束了教会内分门别派的时期」,但他希望欧洲也能终结「一种对他人,尤其是对天主关上大门的世俗精神,因为这种文化或政治体系显然不尊重那些向超性开放的态度,不够尊重人类」。
正是出于如此丰富的经验,这位神长沉痛地指出,「在教会界和世俗圈的观念里,主教们的声望一落千丈,甚至是跌到了谷底」。
“肉身这个词指的是只有尘世幅度的人性,他自我封闭在一种生命的视野中,随从世俗的本能,将圣神关在门外;圣神则将我们扶起并让我们向天主和他人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