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的友爱,彼此扶持的亲和在不断地丧失。记得圣经班的一位教友分享道:那天在公交车上看到一位年轻的女士将座位让给了刚刚上来的一位老太太,老太太很理所当然地坐下了。
梁集镇敬老院有一个聋哑人,去得多了,葛菊蕊和她成了朋友,每次去敬老院都会到她屋里,和她亲热地比划着,像是久别重逢的亲人,有一次还给了她二百元零花钱。
再者,就算为了自己的老公,也要爱屋及乌——尊敬关爱自己的婆婆,况且婆婆还是老公的亲妈妈。
大嫂今年70岁,什么活儿都干,接触的人也多,见人就传福音,开口讲见证,亲邻也知道她诚实,引领了10余人进教,我们这些人差不多都是她发展的……弥撒结束后李嫂还没有来,我真想见见她
我记得当时有两个情节印象尤为深刻,一是我进堂后,有教友热情地给我让座,给我拿来弥撒经文和圣教歌曲;二是在亲苦像的时候,教友们都恭恭敬敬地跪拜排队、跪地前行,我当时真是情不自禁潸然落泪,这样的情景让我感动
教宗告诉信友们,他在童贞圣母面前也为受苦人、没有自由的人、远离亲人和处在困境中的人祈祷,求天主垂顾他们的需求。同时,他将青年人放在无玷圣心上,使他们成为耶稣的真朋友,不随从使自己陷入悲哀的建议。
职工们都亲热地喊他们刘哥、赵姐。有一次,职工樊玉志失手损坏了价值不菲的模具,内心胆战心惊,刘哥不但没有批评指责,反而安慰他:不要怕,我们不让你赔。
第二天是救主受难日,按照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帕多瓦教堂要在中午11点才能亲五伤,为了赶路,我们早早就起了床,守空心斋,在教堂的大钟敲响之前,便悄悄地离开了帕多瓦。
这些无辜学童的丧命之所以令许多人,尤其是他们的亲人们,悲痛欲绝,不就是因为他们的生命虽然短暂,但却鲜活生动吗?可假设他们尚未出生就被人为地剥夺了生命权,人们还会为他们的无辜丧命而感到如此难过吗?
想起了英国女诗人ChristinaGeorginaRossetti的诗:当我死去的时候亲爱你别为我唱悲伤的歌,我坟上不必安插蔷薇,也无需浓荫的柏树,在悠久的坟墓中迷惘,阳光不升起也不消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