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和教学方法各大学基本一样,例如在神学院,除了圣经外,最重要的教科书是彼得·伦巴度的《箴言四书》,中世纪的许多大师在教学中都注释过这本书。
一旦发生意外,不要私自进行药流或选择医疗设备简单的小诊所,应到正规医院接受手术;教育部门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尽快编排学校性教育课程,将异性交往、性教育、科学避孕等内容纳入教材,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等课程
之后他又到罗马觐见教宗以及到耶稣会总会呈报天津大学工作成绩及发展计划,裴百纳神父欧洲之行后,先后与欧洲数十所大学结成友好学校,事后这些学校把大量的教材参考书赠送天津工商大学,为天津大学的发展和国内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起初办学条件不具备,资金不足,师资不足,教材奇缺,等等的问题并没有难倒“进修班”的师生们,他们亲自动手修宿舍、建厨房、收拾院落,第一届修生几乎是在半工半读的情况下度过的。
第二十三条宗教院校应对外籍专业人员的讲学内容及使用的教材进行审定。外籍专业人员的授课内容必须符合我国宗教院校教学大纲的要求,并按教学计划进行。
召开圣召培育和修院工作会议,开展天主教神哲学院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修订《中国天主教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教育教材》,组织修生开展“坚持爱国爱教、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讲比赛,连续6年举办修女会长和初学导师培训班
当时的修院院长是富施公,副院长张维笃,修院根据当时教育局的要求,聘请北京辅仁大学毕业生刘大洲、刘洪训、张庆福等人做教师,教材与社会中学课程一样,此外还增加了教理课和拉丁文。
教义班有专人授课、有自编教材、有课表并设班主任、陪同员、服务人员,每次上课都严格填写考勤,因故缺课,都有专门教师负责把落下的课补上。
还有,就是他的教学精神让我感动,当时修院里的教材奇缺,主教已经快七十岁了,但仍然不辞辛苦,翻译教学资料、认真备课、讲课,呕心沥血地培养新一代神职人员。
参加交流会的,除了郑瑞平神父,还有于海涛老师的福传分享,通过她的推荐,王丽君开始看《全新生命、全新生活》的教材来学习圣经,于老师告诉她,不懂天主的话,就不知道怎样生活,信仰就很容易流于形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