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这部作品我们分享了教宗在他的司铎、牧职及灵修生活中的慈悲经验。帕罗林枢机则强调《天主的名字是慈悲》一书几乎在引领读者进入慈悲的奥迹。慈悲是基督徒的身份证。
教宗透过复活纳因城寡妇独子的福音事迹,讲解耶稣对世人的怜悯,即天父对子女的慈爱。教会因耶稣的慈悲和爱的举动成了母亲,我们每个人都是她的子女。
2016年2月29日,佩尔枢机在罗马透过视频会议回答澳大利亚委员会的提问,否认对巴拉腊特教区的案件知情。
而天主之所以愿意透过基督赐给人永生,乃是因为他爱了世人(若3:16)。可是,具体地说来,我们藉着基督与天主所建立的关系如何能够超越死亡而继续呢,或者说,天主的爱如何能够使人永恒?
自疫情暴发以来,引起了海内外同胞的热切关注,他们虽然不能回到中国,不能前往一线,却在国外竭尽全力透过购买疫情物资传递他们对中国同胞的关爱,为武汉疫区的一线医护人员,为所有服务一线的神父、修女及教友们送去一份温暖
博瓦蒂神父指出,“透过与天主和其它事物的关系来省思我们是如何来到世界上的,这构成我们灵性生活的基础”;圣召常是一个人内心萌生的选择,而非取决于“集体的决定”。
透过你们的善会,今天你们见证出距离绝不会构成冷漠,绝不能被诠释为『事不关己』」。
黄敏莹(Vivian)最难忘的便是帮助在场的长者:“能帮助许多长者,他们有些都是行动不便,也不懂得上载抗原测试结果,又或者他们未必接收到最新的信息,透过我们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让他们知道自己并没有被社会遗忘
同样,透过具体的的选择、行动、交流和态度,去表达信德和爱德时,也可以体验祂的临在。这一切人性的行动都有限的,也是不完美的,但,因为天主子成为人,它们同时也是神圣的,因为能表达天主的临在和爱。
透过“分辨”,我们受召去回应天主注视我们众人的目光。玛窦福音中耶稣与少年人的对话涉及奉献和放下物质财富的问题。少年人向耶稣询问:“师傅!我该行什么‘善’,为得永生?”(玛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