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徒的生活,就是在每一个境遇中,面对不同的人群,都记得并善尽自己的福传责任。天主子耶稣基督是我们做人的榜样,祂给我们树立了生活的模范。
南方周末:教会关注穷人、受到歧视的人群,办公益事业,医院、孤儿院、学校等,这和社会所办的公益事业有什么不同?
新一代年轻神父心怀牧灵福传热火,有的立足基层,勤于摸索,利用多种方式广泛发动教友进行福传,成绩斐然;有的为了修建教堂不遗余力;有的从国外回来,为了圣召的培育,甘愿度着简单清贫的生活;有的开办教会慈善事业,尽心尽力关注社会、服务人群
高神父说:中国教会就如一盏灯,灯虽小,但必须要亮,照亮社会黑暗的角落,给迷途的人指明方向,向周围的人群展示福音的精神,借着我们的生活行动折射出基督爱的光芒,从而使更多的人认识教会,走近基督。
甚至在自认是基督徒的人群当中,会固定去教堂的比例也已低得惊人,据《华尔街日报》引用的欧洲社会调查数据显示,2012年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基督徒中每周至少去一次教会的比例为:丹麦8%,法国10%,德国11%
一、鼓励和规范宗教界从事公益慈善活动的积极意义服务社会、利益人群是我国各宗教共同的传统。
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愤怒人群,随着红语录本的一起一落,震耳的口号声令人毛骨悚然;高分贝的喇叭播放着最高指示和革命歌曲。
观察宗教问题,要透过笼罩在宗教身上的神圣光环,把目光投向信教的人群。只见“神”而不见“人”,就会不得要领、脱实向虚。我们党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需要团结最广泛的力量。
今天,在我们时代的人,也会对主耶稣有自己的认识,有的是因为宣传媒体的教导而产生的认识、有的是通过不同的书籍或者人群而了解的,有的只是通过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而想象的。这种认识,常常会有偏差,误会。
我们中国教会只有融入了我们国家的主流社会,及时回应社会的需要,与社会人群同行,并与我们的国家、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患难,那么我们的教会才会获得民心和尊重、才会受到接纳和重视、才会有发展的希望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