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一来,在复活节,耶稣背负起我们的罪,将之转化为宽恕。你们听好了,基督的复活带来这样的转变:耶稣将我们的罪转化为宽恕,将我们的死亡转化为复活,将我们的畏惧转化为信赖。
英敛之发表的《劝学罪言》,痛斥修院教育忽视国学,导致国籍神职人员因国学功底不足受人冷遇,使教会当局受到极大的震撼。《劝学罪言》遂成为创建司铎书院振聩号角。
被钉的耶稣从没有犯过罪,却替我们被定罪(参阅:格后五21),天父拯救我们的决心,使祂让祂的圣子背负我们罪的重担,因此,用教宗本笃十六世的话来说,就是「天主相反自己」(《天主是爱》,12)。
那是我们双倍的创伤:因为那些创伤是我们对祂造成的、是因我们的罪、我们的心硬、手足相残的仇恨而造成的;而那些创伤是我们的,因为祂为我们背负它们,祂并没有把它们从祂光荣的躯体清除掉,祂要永远把它们保留在身上
第一种是“罪人们”,也就是那些不按照天主和他的圣言生活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他们的行动方式是:别人对他们怎样,他们就对别人怎样;他们的行动其实是一种反应。
继则许多的人都有为自己的罪责备自己。他们皆都说出知罪的时候,正是铁匠关在店里祷告的时候。从此教会大大复兴。
随后和一位昆明的朋友(熊世文先生)展开来深入梳理文献时,竟然在下卷第二十七至二十八页里找到更详尽的文字:“问曰:人于临终之倾,痛悔之情既切、告解之愿亦恳,但无神父以行告解之规,亦得彼罪之赦否,曰:……虽无神父
但这个浪子在世界的摸爬滚打中满身伤痕,他开始洞察自己的内在生命,开始对自己诚实:一个瘦小、饥饿、颤抖的自我;有野心可又胆小、认真谨慎却目光短浅、有朋友却不能建立信任,从家庭分离的盲目自信给他内心背负着挥之不去的罪与愧疚
这些罪虽然可能出于“无心”或“无知”,但一旦察觉,就必须承认并献祭求赦。问2:赎罪祭要献什么祭品?答:视经济能力而定:有能力者——献一只母羊或山羊。
答:百姓将会吃自己的儿女(26:29)、城市圣所被毁(26:31)、被驱逐于列邦(26:33),并在异乡因罪日渐衰亡(26:39)。问7:地为什么要“补享安息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