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2007年底将临期第二主日讲道时强调:将圣诞节物质化与若翰的精神相悖。他说,我们今天的行为决定着我们未来的命运。教会强调,心的回归,因着信德,在耶稣内共融。试想:在耶稣内,我们“共融”了吗?
另一种在施舍或行爱德时,同时把耶稣给予人,这样,被爱者得到的不仅仅是有限的物质的帮助,而且更是耶稣无限的心灵的医治和安慰。
忏悔的教会价值接着,皮亚琴扎枢机指出,忏悔也是“真正的'新创造'”,因为按照米开朗基罗的思想,天主就像雕刻家那样,去除覆盖在肖像上的物质,“将忏悔者从所有'无用的糟粕'中解放出来
制作了一道“禧年心愿墙”,神父在讲道中特别诠释它的意义,并邀请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可以在上面表达自己的心愿,也让别人帮助自己来实现心愿(写出来贴在墙上),同时,有能力的教友,也可以帮助别人去完成心愿,不论是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
他说,方济各教宗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如此写道,“感恩祭是天主圣化受造物的最高峰”,上主选择了“要藉着薄片的物质来进入我们个人内心的最深处”(参阅:《愿祢受赞颂》,236)。(原载:梵蒂冈新闻网)
首先,丹‧布朗在《达芬奇密码》一书中软化其反天主教的立场,以取得读者们更多的信任;其次,他运用了众人遗忘的诺斯底主义,因为诺斯底主义有强烈的女性主义和神秘主义,可以赋予耶稣崭新和奇特的形象,
因此在老一辈教友的心目中,常会把恭敬天主和自己所得的益处联系起来,而把恭敬天主当作救灵魂的前提条件看待,这有点本末倒置的功利思想,致使一些人误以为恭敬天主,就是为了让自己灵魂得救,获得更大更多的利益,甚至是现世的、物质的利益
白岩松认为寻找信仰(希望)是中国最大的命题,因为改革开放前20多年着重解决人和物质之间的关系,温饱、小康等成为社会关键词。
他认为,宇宙之“有”及物质的进化潜力都来自天主。后者因排列组合不断复化而使新的品种可得突破的能力,亦来自天主。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追求,然而幸福的定义不同的人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认为物质的多少决定着幸福的程度,有些人把幸福定义为精神的富有,也有些人认为只有爱能给人真正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