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sponsive image
教宗:闲置的修院属于基督的身体——难民
2013-09-12

每天,在这里或其他救济中心,许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排队领取一份热餐。这些人让我们想到人类的痛苦和悲剧。但这个队伍也告诉我们该做些什么,此刻我们所有人都可以做些什么。

基督徒的正义
2007-05-28

(教宗本笃十六世《年轻人不要浪费生命,而是要投身到正义和兄弟友爱的社会建设中》)为我们中国基督徒这种德行的经典表述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之所欲乃施之于人”。

黄昏时光——人生的归宿
2009-03-26

当然,这对于年轻人似乎是遥远的地方,他们的注意力在于世间的享受。但对老年人则眼前的事。

闹市一隅的渔民天堂
2009-02-27

2008年7月底青村教堂装修完工,8月初神父修女,由泰日迁到青村常住,每天早上来堂里参加弥撒的教友约70—80人,多为60岁以上的老年教友,年轻人多数迁到南桥居住。

教宗:承认家庭和女性的作用是世界所需要的
2009-05-15

“在此,我愿意向在场的年轻人表达一个特别的心愿。梵二大公会议教导我们,孩子在父母的成圣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教会在现代社会牧职宪章》48)。

从一台弥撒的气氛谈起
2008-08-06

辅祭的只有一个年轻人。没有读经台,简陋的祭台很小又很低,勉强放得下圣盘圣爵和经书,神父读经时需大弯腰。这让在大堂口呆惯了的我感到惊讶,不可思议。弥撒进行到圣道礼高峰:神父讲道。

心怀他人知足常乐的吴若石神父
2010-03-19

这时候别说是七旬老人,连年轻人也早已累坏了。

天主与我们同在
2011-03-29

离开克城的那天上午,殡仪馆将母亲的棺柩运到教堂,有教会高中部的六位年轻人负责抬棺事宜。Gesu教堂为母亲举行了隆重的殡葬弥撒,参与者众多。又有教友主动为我们拍摄弥撒仪式的全部过程,留作纪念。

与众不同的圣召历程
2014-11-05

在板寺山上的一个星期,我找到了作为年轻人所应有的那份活力,我一直有些内向,这个暑假让我彻底变了。重要的是有了那种积极主动的心态,使我在高中三年很快乐。

美国教会学校成中国“富二代们”新留学去向
2014-05-05

美国《纽约时报》网站4月7日发表题为《美国的天主教学校网罗中国的年轻人,还有他们的钱》一文。文章称越来越多有钱的中国家长把子女送到美国的教会学校读书,这些家长中不少是地产大亨,甚至政府官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