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爱诽谤,不爱一口两舌、不贪钱财,但他们应在所有事情上,表现温良,富同情心,勤奋,在上主众人之仆的真道上行走”。
但是,仅有同情心,就够了么?主耶稣不是给我们讲了“慈善的撒马利亚人”的故事么?(路10:29~37)“谁是那个遭受强盗抢劫者的近人?”我想,有爱心,而没有行动,这份爱心好像毫无意义。
教宗方济各六月五日抨击「浪费文化」,使消费主义压倒同情心,人类沦为另一种可以被抛弃的物件,而需要帮助的人获得很少的关怀。 教宗说:「这种浪费文化使我们对浪费和丢弃食物无动于衷。
这位非洲的第一位殉道圣人生前所最注重的是教会的团结合一,对那些因害怕反基督的迫害而在起初时背弃信仰的人,他也怀着同情心来接纳他们。
突然间,我对她产生了小小的同情心,想起最后那张落单的贺卡也许可以安慰她。我在卡片里写到:“薛老师,祝你圣诞节快乐!”并在下方补充一行小字:“我们都很喜欢你。”周五扫除结束后,我把贺卡交给她。
他很后悔自己当时竟然连一丝的同情心都没有,想都没想就赶紧躲开了。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可是人心也变得复杂了。或许是因为受到了太多的欺骗,在尔虞我诈中互相算计、猜忌了太久,变得疑心很重、思想复杂。
我们用不着跟一个人说多久的话,或听多久,就会发现他的心是纯洁还是污秽,是有一颗同情心、善解人意的心,还是残酷、刚硬、批评、挑剔、毁谤的心。我们不断以我们所说的话,表明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
教宗说:眼泪表达了深厚卓绝的情感,能够受到感动,有同情心。
如果她曾经历过苦难,必然能体会到穷人的艰辛,即便不能为他们提供帮助,也应该有点同情心,原谅他的小过。撞倒的行李,自己扶起来就行了。何必出言不逊,激怒这位穷苦人。
面对苦难,贝蒂·史密斯在《布鲁克林有棵树》一书中,向我们描述了两种人,一种人从苦难的背景下走出来,从此更富同情心,一种人从苦难的背景下走出来,以自己的背景为耻,不敢面对,只好找比自己背景更凄惨的人去嘲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