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一种态度,换一种心情,生活必将焕然一新,人生必将春暖花开。
在福音中我们常看到,基督揭示那与他相会的人的意向,有时揭开他们虚伪的态度,如与法利塞人(参阅玛23:27-32),或者让他们反省到自己生活的混乱失序,如那撒玛黎雅妇人(参阅若4:5-42)。
教宗也邀请基督信徒喜悦地看待已经取得的果实,幷以负责的态度致力于为未来的努力。
我们要远离表面化的态度。若翰反而是光耀的因为他见证光明。但他的光明是哪一种呢?当他给跑去听他的群众清楚地说他是默西亚时,他回答说,他不是那光,他不是默西亚(参阅19-20节)。
我们不要忘记以祈祷和爱德为信仰作证,始终保持相遇和对话的态度。在诵念天皇后喜乐经前,教宗省思道,耶稣在最後晚餐中向祂的门徒许诺,在祂走後他们不会成为孤儿,因为他们将领受另一位护慰者,真理之神。
教宗接着谈论福音所教导的喜乐态度。这远超过一时的欢愉,而是要深入心灵,以支撑我们的基督徒生活,即使在黑暗或痛苦时刻也不例外。“福音点燃心灵的喜乐。”
要做到这一点,神父解释道,就是要做基督的门徒,从祂的生活中学习到在走向永恒的旅程所必需的实质性态度。帕索里尼神父在四旬期周五的首场默想聚焦于耶稣传道使命的开始,即在约旦河受洗和在旷野受试探。
要有正面的思维若你能改变对参与弥撒的态度,那会怎样呢?若你能开始这样想,把参与弥撒当作自己与天主和教友们一次特别的联络机会,那会怎样呢?
总之,对话是在保持友爱态度的同时,懂得激发人的好感。教宗谈到在许多新潮事物容易使人分心的世界上,福音的守护者及其宣讲人也面临对信仰漫不经心的危险。
—教会要多向考虑分居、离婚和离婚再婚的问题,做到尊重和爱护受伤的家庭,继续交谈,顾及婚姻中被不义抛弃的一方,避免歧视态度并保护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