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建造能让人和动物栖身的款待的方舟,他"履行了天主的吩咐,重复创造的温柔和慷慨的举动"。因此,"我们年长者必须关怀年轻人,关怀处于危险中的儿童"。
“领养”这举动,可被视为每一种“爱之关系”的典范,它不是基于血缘关系,也不是建基于必要性或个人利益与喜好,而是基于有意识地选择和决定,与天主托付给我们的人分享我们的生命。
(《天主教教理》1363)换句话说,基督的平安不仅是透过我们的努力、外在的结构而实现,而是特别透过我们迎接圣神的举动,让祂从内里改变我们,使我们更肖似基督。
家庭之爱的灵修是由无数真实具体的举动所构成。各种形式的奉献和相通使家庭的共融日趋成熟,天主也借此找到祂的寓居之所’(《爱的喜乐》宗座劝谕,315号)。”
这些举动也展现出与会者“亲如家人”的融洽气氛。(原载:梵蒂冈新闻网)
诸位教宗的认可教宗方济各透过几位前任的举动,重温小德肋撒见证的卓越价值得到认可的各个阶段:首先是良十三世教宗,他允许圣女15岁时进入修院;接着是庇护十一世教宗,他于1925年将小德肋撒封圣,两年后的1927
犹太人的家长很讲究尊严的,奔跑是失礼的举动,但这正显示父亲真情流露,忘记仪态问题了。
耶稣公开生活的第一个举动———受洗,便显示了他的这一愿望。若翰宣告:将要来一位“更强大的……将以圣神及火来施洗”(玛3:11)。但耶稣来时,却貌不惊人,请求若翰为他付洗。
这个举动表达了儿童特别受耶稣的宠爱,同时也邀请我们接纳耶稣的这一邀请,即要变回到小孩子,才能进入天国及明白救赎的奥迹。为耶稣圣婴像鲜花的4位儿童,两位义大利人,一位西班牙人,另一位是瓜地马拉人。
教宗本笃十六世说:“年轻的沃伊提瓦教宗在就职弥撒大典后,从祭台走向广场的人群,双手高举上头是十字架苦像的牧杖挥舞着,这个举动几乎是在强调他在就职弥撒讲道中说的话:‘你们向基督敞开大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