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通过百度查询到各地方天主教的QQ群,就加了家乡的一个群,群里多数都是和我有同一信仰的教友,也有一部分望教者,还有其他信仰的,每晚都在一起分享福音和关于信仰、生活,以及灵修……等话题。
当然,“信仰寻求理解”,但这不意味着像理解几何图形一样地理解天主。相反,对天主的理性研究,应成为我们接近“生活的天主”的阶梯。
成员们首先拜访了教区陈功鳌主教,陈主教不仅热情接待,而且以一位慈父的心肠询问青年们在外的社会和信仰生活,叮嘱大家未来的信仰生活和社交问题,并送上教区的一份礼物!
教宗向大学董事会致词说:自圣母大学落成以来,它给美国教会作出显著的贡献,致力于为青年提供宗教教育,努力传授信仰与理性间和谐的知识,引导他们追求真理与正直。
不怕告诉大家,我虽生在教友家庭,从小领洗,但对信仰是半信半疑,一直觉得世上那里有神的存在,信天主的人都是一些没知识的人。
这里所说的涉外婚姻,不仅指男女双方的地域差异,同时也包括彼此间的信仰差异,即其中一方不是教友。
这时,我想起自己的信仰。有至尊,至善,至圣和全能的主。很长时间来,我好像忘记了自己的信仰,忘记了自己是个基督徒。此时此刻,留在脑子里的信息却只有这唯一而真实的信仰。
为此,印度基督信仰团体在天主教世俗论坛的组织下联名推出了声援波斯特神父运动。
临名关总堂举行了为期两周的传道员学习班,来自各堂口的50多名男女教友参加了学习,本堂区的赵永福神父、王贺香修女、闫玉印和王金高、闫芳荣、马海风、袁老师,及教区培育部的朱喜乐神父、圣神会的马瑞玲修女、王圣红修女等,为大家讲授了有关圣经、信仰及福传中常遇到的有关方面的知识
利玛窦明白,为了以中国人能够理解的方式谈论基督教信仰,语言和文化上的调解是必要的,他接受了将上帝的概念翻译成不同语言和文化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