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时常忍受暴力和不公正之苦,但始终愿意提出自己的贡献,为建立社会的和睦共处,反对冲突和拒绝邻人的逻辑。我们的教会在斯里兰卡、朝鲜半岛和菲律宾等亚洲其它地区为修好与和平发挥酵母的作用。
他说:「被自己人拒绝,是相当痛苦的。」迪加尔神父说,他还是修生时所遭受的痛苦比现在大得多。十一年前,正值反基督徒的暴动时期,一群丧心病狂的印度教暴徒攻击他们位于根德哈马尔区的圣保禄小修院。
这一观点的实质是:承认“分疏”而拒绝“差等”。有分疏而无差等的爱,恰好就是这种既“任己”又“克己”的爱。而“爱有差等”中的那个爱,在操作的层面上,即便不是全部,也是部分地取消了“克己”。
天主对我们耐心十足:祂从不因为我们的拒绝而放弃,却让我们自由行事,甚至允许我们自由地远离祂、犯错误。教宗表示,天主的耐心美妙至极。祂始终在等待我们,「在我们身边扶持我们,并且尊重我们的自由」。
圣座常驻观察员提出的另一个要点是对抗药物贫困,也就是拒绝提供药物治疗和基本药品的情况。这个因素「日复一日加剧排斥和不平等现象的漩涡,与贫困并肩同行,使穷人变得更加隐形」。
教宗强调,在一个“需要父亲”和拒绝家长作风的世界中,若瑟堪称为杰出的典范。这个世界不欢迎那种将“权威与独裁、服务与奴隶主义、对照与压制、爱德与救济、力量与摧毁”相混淆的人。
在我们平常的信仰生活中,去教堂祈祷时,也能像艾斯德尔一样,穿着朴素大方,拒绝奇装异服,引他人注目。以虔诚的静心去聆听上主的圣言,将自己的生活献给主,求主赐福。
这种拒绝的情况尤其发生在同性恋者身上,因为那时候同性恋者得爱滋病的病例很多。为此,这个疾病起初被定义为「与同性恋者相关的免疫缺乏症候群」。
有时,他们遭拒绝,因为有人出于地方责任说'不,他们不能来这里';这些船到处寻找港口,然后返回大海或葬身于大海。教宗强调,"这正是今天发生的事"。
看到人们拒绝祂给予的爱,天主应该感到痛苦的。尽管如此,祂永不会剥夺我们的自由。作为三位一体的共融,并按照自己的肖象来创造我们,天主完全知道爱和自由必须一起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