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是接纳的举动、是「我们蒙召表达的福音精神」。接纳能激发团体感,拒绝则助长自私心态。教宗指出,当天活动的见证洋溢着「莫大的希望之情」。「生活往往没有善待你们,反倒经常向你们展现出残酷的一面。
通过建造能让人和动物栖身的款待的方舟,他"履行了天主的吩咐,重复创造的温柔和慷慨的举动"。因此,"我们年长者必须关怀年轻人,关怀处于危险中的儿童"。
“领养”这举动,可被视为每一种“爱之关系”的典范,它不是基于血缘关系,也不是建基于必要性或个人利益与喜好,而是基于有意识地选择和决定,与天主托付给我们的人分享我们的生命。
(《天主教教理》1363)换句话说,基督的平安不仅是透过我们的努力、外在的结构而实现,而是特别透过我们迎接圣神的举动,让祂从内里改变我们,使我们更肖似基督。
卢恰尼主教这样做不仅是一项关怀举动,也是让自己的教区感受到教会普世性的幅度。在卢恰尼主教的笔下,记录了他对大公会议几个关键问题的看法。首先是礼仪问题。
德国慕尼黑总教区在其官网上公布了这封辞呈,并在有关公告中表明,公布辞呈的举动事先取得了教宗的首肯。
家庭之爱的灵修是由无数真实具体的举动所构成。各种形式的奉献和相通使家庭的共融日趋成熟,天主也借此找到祂的寓居之所’(《爱的喜乐》宗座劝谕,315号)。”
祂的行为引起了一些人的反感,因为祂不仅对罪人仁慈,甚至还与他们同桌共食;这一举动表明祂乐意与所有人共融和亲近。
这个举动象征着整个人类对救主的接纳。第四个镜头是礼仪结束时,教宗抱着圣婴,在十几名少年的陪伴下,把圣婴移居到圣殿马槽时。教宗由于年龄大了,行动不方便,坐在轮椅上,抱着圣婴,那个镜头特别感动我。
这些举动也展现出与会者“亲如家人”的融洽气氛。(原载:梵蒂冈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