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连浩特是个地处偏远接近蒙古边界的地区,当地人生活并不富裕,年轻人都远离家乡外出谋生,因此孤寡老人特别多,为此堂区专门成立了养老院,常年有修女们照顾这些老人,修女们非常辛苦,经常风尘仆仆到处募捐,解决老人们的生活及取暖问题
“需要考虑到年轻人,他们将因这场危机的后果而受苦,尤其是那些将投入工作的青年。此外,我们还有移民问题,这是教会非常重视的一个议题。
与他“同归于尽”的还有法国利摩尔市一家电力物资公司10名员工和他们的9名亲属,这些只有25至35岁的年轻人,因为赢得了公司最佳销售奖而得到这次出国旅游的机会,谁知竟成了他们的夺命之旅。
但这些经历也很重要,它让我可以接触到其他处于类似情况的年轻人,使我比常人更能理解和知道如何帮助他们,”他说。最终,他搬到马瑙斯继续深造,并与母亲和兄弟姐妹一起生活。
这位修女的故事给今天迷失方向和害怕“圣召”的年轻人一个重要的讯息,即:“帮助我们明白自己受召成为哪类人的,是在我们周围、从旁指引我们的那颗星星”。
我想到的是年轻人的福传;基督徒的信仰启蒙课程;地方丰富的民间敬礼需要在福音的启发下作一致的决定;但我也想到仁爱的需要和促进守法文化。”
年轻人希望渺茫,封闭自己的私人生活,担心如何管理自己的不稳定,他们怎么能敞开心扉与他人交往和分享呢?
西满当时也凭着年轻人的热忱,在1457年要求进入斯特拉顿的方济各会院。他在做补赎、刻苦、祈祷的生活中接受方济各精神并在这块土壤上为发愿和晋铎作准备,他在1460年领受铎品。
教宗向3万名汇集在圣伯多禄广场上聆听他讲话的信众介绍西比廉主教说:西比廉“诞生在迦太基的一个富裕的外教家庭,他在度过了一段年轻人的放荡生活后,于35岁时皈依基督信仰。”
笔者给神父建议:是否适当减少祈祷经文,培养部分有能力的教友读读圣经、讲讲道理,这样长期下去怎么发展新教友和年轻人啊,社会上讲时间就是金钱;我认为在教会时间就是福传。神父却为难地说: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