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说:「你们要以这种方式激励各地方教会增进对罗马教宗的忠信,在与普世教会共融的原则中找到自己尘世旅程的可靠方向。」
照此原则,若要在野外举行弥撒,必须有当地主教的批准,而这种准备常常是非常谨慎的。另外,在2004年圣礼部所颁的救赎圣事训令中谈到:在任何情况下,不可在聚餐中间举行弥撒圣祭,也不可与此类餐会联合一起。
枢机表示,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教会须要贡献出她的信仰和道德原则,而教会所担当的角色应该建立在尊重人性尊严的基础上。
教宗援引梵二大公会议《天主的启示教义宪章》上的话,明确重申:这一切关于解释圣经的原则,最后当置于教会的定断之下,因为教会担任保管及解释天主言语的使命与天职。
杨道公老师一辈子以圣经的教导来要求自己,用耶稣的训导来作为生活的原则,对待学生、邻居、亲朋好友,都是以善良的心,以牺牲的精神来相处。正是这种奉献、牺牲的精神,赢得了各行各界的钦佩和爱戴。
(格13:4—7)圣父在《家庭团体劝谕》中也说过:“家庭的首要工作是忠信的生活在共融的事实中,不断致力发展一个真正人的团体,此任务的内在原则,持久的力量和最终目标就是爱,没有爱,无法成为一个人的团体,同样没有爱
这位教宗在恐怖的战争期间领导教会,秉持教会中立的原则,不停为和平发出呼吁,有些人却对他的行为加以非议。荣休教宗本笃十六世在位时期委托了耶稣会士负责庇护十二世教宗的列真福品案。
枢机表示:这对话在於寻求克服困难,建立彼此信任关系,指明合一的因素远大於分裂和分离的因素,这个圣若望二十三世早已阐明的原则。对话抵达的一个高峰就是於1999年签署的《关於成义教义的共同声明》。
那些引发或允许他人遭遗弃的人成了没有灵魂的机器,这也暗示着他们同样接受自己迟早也会被丢弃的原则。丢弃文化是一把回旋镖!这是事实,当他们对於崇拜金钱偶像的社会失去被利用价值时,他们迟早会被丢弃。
有的人面对死亡勇往直前,甚至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有些人面对死亡却违背原则,违背信仰,贪生怕死,为何这样呢?真正的基督徒该如何面对死亡呢?基督徒的死亡又有什么意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