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伴:灵修、心理、培育、家庭,以及圣召,这每一种陪伴对青年都极其重要。陪伴就青年教育和福传任务而言,并非一个选项,而是教会的一项义务,每个青年的一项权利。培育良知和自由乃离不开陪伴。
为了协助受害者康复,牧人肩负「重责大任」,务必「提供灵性、心理、精神疾病和社会方面的一切所需」。
总认为处在天主的安谧中不太自由,而以为“外面的世界更精彩”,所以也就有了叛逆心理,而把视线、注意力由天主那一面转向花花绿绿的世界,转向纯粹的物质生活。
不过,天主的爱并不单单是人在苦难中的慰藉,好像它只有减轻人心理负担的功能似的。若不然,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就完全可以取代天主了,从而把希望寄托在他身上也没有任何意义。
耶稣带来的是「新的创造」,不同于「心理制约」。在困境中,青年会听到许多流行的精神喊话,例如:「你必须相信自己。」但是,这些话语对真正「心死」的人无济于事。
想要让别人的心灵丰富,自己先要认识人性,做一个心理知识丰富的人。阅读《人性的优点》、《人性的弱点》,了解《爱为何会伤人》、《家为何会伤人》。
在这方面,教宗方济各提醒我们“作为信徒,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有必要回到我们的根源,以便专注于最重要的事:钦崇天主、关爱近人,以免我们的某些教义在被断章取义的情况下,最终成为对其他人的各种形式的蔑视、仇恨、仇外心理和否定
这是一个巨大的心理转变:从努力避免,到需要面对的事实。今年的圣诞受到这变化所带来地矛盾的气氛:喜乐,但同时也有恐惧。
祈求天主在日后的日子里,照顾自己什么梦想,保护什么平稳安全,将不安还给耶稣,默想山园祈祷的焦虑,默想耶稣曾汗血同流的恐惧,那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心理折磨,放低自己的身份,正视自己的软弱。
由于他们刚进入教会,对教会有许多新奇的认识,通过培训,我们可以了解到新教友的心理变化,也可以聆听到他们对教会的不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