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讲望德不叫人蒙羞(罗五5),意味着要逆流而行,甚至对抗那些看似无解的痛苦处境”。教宗良十四世在主教们的禧年活动中为他们带领默想,说了这段话。
积极的情感为生命增添活力。我们对环境的看法如何——消极的或积极的,会使我们身处极度恶劣的情况下,产生是生或是死的不同结果。
我觉得到了那个地方,如果遇到违背真理、违背正义的事情,好像我这个生命里,在我的学习当中,在我父母的灌输当中,我就应该去做这些事。我是个人,他说孩子,你是人,美的东西,善的东西在你的生命里面应该有。
在一个充斥科技喧嚣与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在人与人之间,心的疏离与冷漠正在严重侵蚀着人们的生命。
无论如何,暴力的场景和残忍的对抗,不论是恐怖暴力行动或是军事报复,都应该加以抛弃,因为两者都侵犯了权利和最基本的正义原则。问:马蒂诺枢机主教,对令人忧虑的中东局势,国际团体应该扮演什么角色?
教会蒙召正是要临在於这些场域,藉此宣讲那死而复活、赐予世界生命的基督。如此说来,这一切看似简单而美好。鉴於基督徒持有这麽多的善意,人们不禁要问为什麽政治当局还会害怕他们,或为他们设置许多障碍。
这不是一个深奥的哲学命题,这体现的是最朴素的生命伦理观和最洞彻人性的价值观。“宽恕,是结束苦痛最美丽的句号。”这是施明德的由衷之言。
“面对个人、种族、宗教、国家、经济和政治利益的冲突,耶稣说,对抗与暴力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式,相反,爱、交谈与和解才是解决问题最好的方式。
记得曾看过一部《神父有难》(其他译名神父受难记、杀死神父、加尔瓦略山、耶稣受难像)的电影,讲述了在一个阴郁清冷的小镇上,受人敬仰的神父与一群愤世嫉俗的“泄愤者”在精神上不断对抗的故事。
没有它们,我们虽然能谨慎、公正、勇毅、节制,但不会有在黑暗中也能看见希望的眼睛,不会有一颗爱但可能不被爱着的心,不会有一个敢于对抗所有希望的望德。信德是什么?问题是:什么是信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