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大学的身份「清晰且没有改变」,但它并未拒绝,反倒尊重并接纳不同的敏锐度」。谈起第一个关键词「薪火」,教宗表示,「古人早已清楚知道,教育并非装满空瓶,而是点燃薪火」。
“但我也想到逃离战争的许多父亲、许多的母亲、许多家庭,他们在欧洲和其它地方的边界被拒绝,生活在痛苦和不义的情况下,没有人认真对待或故意予以忽略。
为此,教宗鼓励众人“在心中放下武器、剔除毒液、拒绝仇恨、化解贪婪、消除怨恨”。这一切叫人获得自由,因为平安由此而来。“是的,平安源自于心灵,平安从没有怨恨的心灵萌生出来”。
在教宗开始要理讲授前,全场信友和朝圣者聆听了《撒慕尔纪》中的一段记载:“上主对撒慕尔说:‘你不要注意他的容貌和他高大的身材,我拒绝要他,因为天主的看法与人不同:人看外貌,上主却看人心。’”
1384年圣周四,驻西非德北部的骑兵头领奥斯华,十分骄傲,他率众来到圣堂,强要一个大圣体,如拒绝“格杀勿论”。武装部队包围着神父和会众,送圣体时他拔剑蒙头,来到大祭台左边站立。
倘若有人因为上主的启示在某些地方似乎显得与人的自然理性有矛盾就拒绝它,则其愚蠢绝不亚于一个农夫因不懂哲学家的理论就认为它是假的。由自然理性出发提出反对信仰的论证,本身就与理性的。
拒绝复杂、浑浊和阴暗即是美!流畅、朴实、纯净、坦然、不折不扣……即是美。
可是,面对生活,如果我们为此就拒绝世界,哀叹人生,顾影自怜,蹉跎岁月,浪费时间,又如何能体验快乐,享受幸福。现代人的生活富足了,但却并不快乐。
教宗指出初世纪的基督信徒勇敢地拒绝与异教信仰妥协,他们认为异教信仰是偶像崇拜,因此即使被指责为藐视宗教和无神论者,也无所畏惧。圣儒斯定认为异教信仰和偶像崇拜乃是魔鬼误导人,不使之走向真理的行径。
本片的结局是孩子咬了父亲的耳朵,积极地表明人能拒绝恶,且坚持正直行为的决心。儿子生长在父亲自甘堕落的氛围中,却没有屈就恶势力,反而抗拒邪恶,使父亲的罪恶在儿子身上得到了救赎,这是本片对社会很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