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光注视着白冷城的摇篮”,教宗惦记着“在巴勒斯坦、以色列,尤其是在加沙的亲爱的基督徒团体”,并且关怀在黎巴嫩,特别是该国南部的基督徒团体,以及在叙利亚的基督徒团体。
《若望福音注释》第17篇,第7节呼吁亲爱的弟兄姐妹们:教会为战争蹂躏之地发出的痛苦呐喊而心碎,尤其是乌克兰、伊朗、以色列和加沙地区。我们绝不能对战争习以为常!事实上,诉诸强大精密武器的诱惑必须拒绝。
他见证了牧人(参阅:路2:8-20)和贤士(参阅:玛2:1-12)的朝拜,他们分别代表了以色列民和外邦人。
直到1965年,以色列大屠杀纪念馆向那些在战争中帮助过犹太人的国际义士颁发奖章,伊蕾娜的名字才开始浮出水面。1983年,人们还以她的名字在以色列种了一棵纪念树。不过总体来说,世人仍然对伊蕾娜知之甚少。
(民六13);可是,天主没有因他的埋怨而不悦,反而派遣他:「凭你这种力量,你去拯救以色列脱离米德杨人的掌握。」(民六14)8.撒慕尔是个信心不足的青年,但上主也向他发言。
以色列许多世纪以来,在无数黑暗的时日中所等待的时刻已经来到。这个时刻,从某方面看,也是全人类所期待的,只不过形象模糊而已:他们期待天主的眷顾从隐秘中出现,使世界变成为健康的,并更新一切。
二.圣经对于善恶抉择的教导梅瑟对以色列各支派子民清楚宣告说:你看,我今天将降福和诅咒,摆在你们面前:如果你们听从上主你们天主的诫命,就是我今天吩咐你们的,你们必蒙降福;如果你们不听从上主你们天主的诫命,
他行奇迹显示他有天主的能力,也是为证明他就是以色列民日夜期盼的救世主。耶稣是真天主又是真人,那他为什么被人钉死?死亡的意义在哪里呢?耶稣接受死亡有双重原因,一方面与当时社会有关。
那是在一个主日的下午,在背教会的要理和一些经文背得又困又累时,我们就集体要求修士给我们讲故事,于是他就给我们讲以色列民出离埃及的圣经故事,他讲了不大一会儿,我们这些不安分子的眼睛就随着窗外飞来飞去的麻雀而转来转去
(格前10:10)旧约时代,以色列人在旷野途中,多次遭困苦而向天主发怨言,因此引起天主的义怒和审判,以致几乎倒毙在旷野里。我们所走的十架道路,也会不可避免地遭受艰难、困苦、逆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