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应该是鲜活的、动态的、有效的、可以实践的救恩事件的庆祝。的确,没有真正的皈依和爱德生活,礼仪庆祝将成为纯粹的宗教仪式。堂区牧者应在重视礼仪的同时,也要给予礼仪与生活实践间一个良好的平衡。
假设有一位慈母,从看到自己的孩子出生在世那一天起就对这个孩子充满了怜悯,觉得这个孩子来到人世实在是太不应该,活在人世实在是太苦了,一定要救他,于是拿出自己所有的爱给他,虽然他常辜负这爱,但母亲一直希望他有一天能悔悟回头
苦难的转化:若瑟的苦难是天主更大计划的开端,预示苦难能被天主转化为救恩工具。本章教导我们信赖天主奇妙旨意,警惕嫉妒之罪,并以信德面对苦难的转化力量。
虽然两千年前,主耶稣在特定的时期生活在犹太人中间,但祂的救恩和临在却超越人的有限和时间与地域,达于所有的人。“哪里有两个或三个人因我的名聚在一起,我就在他们中间”(玛18:20)。
两篇祈祷文虽然文字不同,但核心意思一致,都是求耶稣让圣体圣血成为救恩的泉源,而不是因我们的不配而成为定罪。问:为什么主祭是默念而不是大声念?答:因为这是他个人的心声与内心准备,不是要会众一起回应。
我当时问了很多神父这个问题,他们的回答几乎是一致的:圣若翰洗者在救恩史上有更伟大的意义!
他的父亲恳切地嘱咐约翰·卫斯理说:“神这次救你,必有特殊的目的和日后的美意。”这事在约翰·卫斯理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这是天主教灵修的重要原则:救恩源自天主的信实,而非人的表现(参弟后2:13)。32:14于是上主就撤销了要降在他子民身上的灾祸。
为了更突出若瑟在救恩史上的核心角色,我的前任们深化了在福音中描述他的寥寥片段所传递的讯息。
人类在受难,等待着真正的自由;等待着一个不同的、更加美好的世界;等待着「救恩」。归根到底,它知道这个期待已久的新世界需要一个新人、需要「天主子女」。我们更了解当今世界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