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近现代教会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自教宗良十三世于1891年发布了为劳工权益而高声呐喊、呼吁的《新事》通谕后,天主教会关心人类社会,并以福音精神来引导世人致力于和平、正义、爱德工作,而非仅仅追求“死后得升天堂
背上我的轭,跟着我学,因为我是良善心谦和的,这样你们会得到心灵的安宁。因为我的轭是柔和的,我的担子是轻松的。”(玛11:28-30)“轭”本意是指驾车、耕地时套在牲口脖子上的曲木,引申义是束缚,控制。
圣人所指的是,十诫中表达的自然法律,已经刻在每个人的良心上:如果我们诚恳地聆听我们的良心,我们便能认得这个法律。可惜的是,人类很多时在道德上被蒙蔽了双眼,或没有动力去完全地将法律付诸实行。
此外,李主教引用新任教宗良十四世的教导,指出当今科技与人工智能的发展虽带来便利,却也引发诸多挑战。他勉励修道者及献身生活者在这“田园”般的教会中,继续发挥教会的宝藏,服务人群。
(若:六,47)就是在祂的父家(参阅若:十四,1-4)永远分享天主的生命与幸福。主耶稣基督的复活,战胜了罪恶、黑暗、痛苦与死亡,也给予我们与罪恶、黑暗、痛苦及死亡搏斗的勇气与力量和必胜的信心。
圣神降临后第二十四主日,我到一个教堂去,正好赶上唱晚课,经文选读自《圣保禄致得撒洛尼前书》,文中提到:不断祈祷。这句话留给我很深的印象,并且觉得很怪异。
在第一批基督徒当中,已有禁食的行为(参阅宗十三3;十四23;廿七21;格後六5)。教会的教父们也谈到禁食能抑制罪恶,尤其是人性中固有罪恶的诱惑,同时在信者心中开启一条通往天主的道路。
他们对康熙热衷科学的态度给予了高度评价,曾把他们的见闻写在给路易十四(1643~1715年)的报告中。
康熙皇帝对文学、艺术有一种狂热的爱好,传教士们都把他赞誉为法王路易十四,他把中外艺术家都安顿于太极殿。这些人中大多数为耶稣会士,也有些其他修会会士。
(参阅:《众位弟兄》,93)四旬期是一个相信的时期,是迎接天主来到我们生命中并让祂「居住在我们当中」(参阅:若十四23)的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