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若翰在约旦河为耶稣傅洗后,他指着耶稣说他就是天主的羔羊,于是有两个他的门徒就跟随着耶稣。耶稣转身问他们在找什么?他们答说:师傅,您住在哪里?耶稣会答说:你们来看看吧!
当他走出家门,走向约旦河受洗的时候,天父已经看着他一步步走向哥耳哥达,天父忍不住从云层里深情而痛心的说“这是我的爱子,你们要听从他”(光明一端)。
四部福音都一致地提到,宗徒的蒙召乃是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后,在世执行他的使命的第一步”。
四十天的概念源自基督徒师法主基督的意愿,因为他在约旦河受洗后曾做过四十天的斋戒。教父们把这种习惯视为对梅瑟在西奈山四十天守斋的一种摹仿。以色列在旷野里四十年的行程也与四十天守斋的形成有关。
相反地,耶稣在纳匝肋度过了30年的隐居生活後,来到约旦河,与祂的许多子民在一起,与罪人为伍。他不觉得难为情:祂与众人,与罪人一起在那里受洗。
事实上,耶稣首先是一个祈祷的人,正如我们在不同的福音事件中所看到的:从显圣容到约旦河受洗,直到死亡。
他这一番话,让人想起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四十日在荒野受魔鬼试探后,在加里肋亚传道。他在海边行走,看到伯多禄兄弟两人在海里撒网。耶稣对他们说:“来跟随我,我要使你们成为渔人的渔夫。”
天主不再隐藏自己,而是启示自身,一如祂在东方三贤士前彰显自己,在约旦河受洗,在加纳婚宴上变水为酒。圣子耶稣启示了天父,祈祷便是与慈眉善目的天主建立关系。教宗强调,「这是基督徒祈祷的首要特色。
在福音的段落中,事实上我们看到,他来到了那偏远的地区,越过了约旦河,为了与外邦人相遇(参阅谷7:31)。
《纳》第一集早于二〇〇七年发表,从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开始,至耶稣在大博尔山上显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