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从主日福音记载的慈善撒玛黎雅人比喻谈起,鼓励我们不把任何人分门别类,而是做每个落难者的近人。当天天气非常炎热,但仍有许多人聚在圣伯多禄广场聆听教宗讲话。谁是我的近人?我应该爱谁如己?
然而,《福音》比喻中的仆人则不同。他自己欠主人的债虽被一笔勾销,却对同伴不依不饶。教宗表示,如何对待亏欠我们的人正是问题的关键。他进而谈到比喻中的恶仆说:在这个比喻中,我们看到了人际关系的全部悲剧。
当天的《路加福音》记述了耶稣讲的荡子比喻。教宗在弥撒讲道中以这个比喻为核心,阐述了天父的慈悲和长子不接纳慈悲的态度。
教宗在念经前的讲话中省思了主日福音中耶稣讲的撒种的比喻,指出“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块土地,圣言的种子落在这块土地上”。撒种的比喻“是所有比喻的‘根源’,因为它所谈论的是聆听圣言”。
讲解了主日福音中有关塔冷通的比喻之后,教宗再次提起本届世界穷人日的主题「向穷人伸手施惠」(参阅:德七36),念及世界上饱受战争和天灾之苦的人。
这令教宗想到福音中有关把房屋建在石头或沙子上的比喻,于是教宗借此机会分享他对这比喻的相关反思。「当代猖獗的丢弃文化有如狂风、暴雨及河水一般侵袭著这段福音比喻中的房屋」。
是的,我们的救主基督已给我们作出了如此的表率,他在三年的传教过程中,他从未强调过自己的本地文化(犹太文化)的重要,而是在遇到不同阶层,不同文化和地域的人,就用不同的方式和比喻教训和引导他们。
(梵蒂冈新闻网)教宗方济各9月20日主日主持了三钟经祈祷活动,并在念经前的讲话中阐述了耶稣讲的葡萄园雇工的比喻。教宗指出,葡萄园主人表现出两种态度:一是召叫,二是报酬。
《玛窦福音》中最后审判的比喻通常被诠释为敦促众人行爱德的呼吁。然而,更仔细地加以分析,会发现一个出人意料的愿景: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审判,却展现出人人早已活出的事实。
弥撒福音中记述了耶稣讲的“塔冷通的比喻”,家主在远行前将自己的财产托付给他的仆人,要他们用以赚取更多的利息(玛廿五14-30)。教宗表示,这个比喻蕴含着一个使我们终生受用的训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