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是耶稣会美国籍神父布赖恩·戴利,他是历史神学教授,另一位是法国教授雷米·布拉格,他是宗教哲学家。教宗本笃十六世称他们为模范人物,传播融合了科学和智慧的学问。
那年我刚二十出头,就打算远走高飞出外闯天下,因为这是那个年代里所有青年的心愿,又因为从我们这个德国东部的小勒肯村走出了一位哲学家兼诗人———尼采先生。
’然而,世世代代以来的哲学家、诗人以及其它宗教却认为,死亡或是一种生命的中止,或是一个虚构的问题,不然就是造生我们的虚无,我们还要回到那里。
这位犹太人、哲学家、修女和殉道者在皈依天主教后,并未否认自己的犹太民族身份,甚至与她的民族生死与共。正如若望保禄二世所说的,她是以色列的杰出女儿,同时也是加尔默罗会的修女。
为加深这一思想,教宗引证了第二世纪伟大的基督信仰哲学家奥力振的话说:“往往一个低微的人是被放在高于他的人之上的,有时所发生的是,低微的人比看来对他发号施令的人更有价值。
在十八世纪的德国科尼士堡(Konigsberg)的公民,每天大概在下午三点三十分的时候,都会很准时地看见德国大哲学家——康德(ImmanuelKant,生于1724—1804年)出门散步了!
它们所包含的教训,用哲学家庄子的话来说,是「物物而不物于物」;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则是:要知道利用世上的财富来实践自己的生命真谛,却不要做世上财富的奴隶。
那哲学家说:“你在这善心两字中,包括尽了别人所说的一切,因为有着善心的人,对于自己,则能自安自足,能去做一切与己适宜的事;对于他人,则他是一个良好的侣伴,可亲的朋友。”
再加上一些哲学家否认人有灵魂,把灵魂说成是肉体的一种功能,随肉体的死亡而灭亡。因而,迎合这一说法的人在中国就远比信各种宗教的人还多,使福传人员工作起来异常困难。
哲学家乔兰(Cioran)表明,在最终审判时只有泪水具有分量,因为眼泪使我们的形成具有永恒意义。宗教的恩典正在於教导我们懂得哭泣:在我们经过了人性生活後,泪水能让我们成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