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特别感到,正是我们首先蒙召从事这项服务:不彼此拉开距离和排拒,而是彼此亲近和接纳;不支持暴力解决途径,而是开启相互接近的进程。我们也应牢记过去,不忘受苦者的遭遇,这样我们就能培养友爱的土壤。”
不是我们在各种宗教信仰当中,自由选择当基督徒,而是天主拣选了我们。「这拣选蕴含著一份许诺、希望的许诺、繁衍的记号」,也就是天主对亚巴郎说的:「我已立定你为万民之父,使你极其繁衍。」
回到圣伯多禄的榜样,教宗表示,这位宗徒「成了英雄,并不因为他逃离了牢狱之灾,而是因为他在此献出生命」。圣伯多禄「把刑场变成充满希望的美丽场所」。
教宗进而说道:“然而,‘良善心谦’的耶稣并非是屈从者的榜样,也不是纯然的受害者,而是在‘内心深处’对天父的圣爱活出这种全然透明状态的人子,也就是活在圣神内。
斯泰拉枢机对此解释道,我们不是一个公司的雇员,而是属于一个团体,一个家庭。
《说明》解释道,在圣事的举行中,会众所行的并非是“团体性”的作为,而是“举行者”的作为。施行者“不是以接受委托的官员身份发言,而是行使职责,将之作为基督临在的标记。
“复活不是一种幻境,而是一个已经存在、让我们现今奇妙般参与的事件”。教宗的弥撒讲道以耶稣对玛尔大说的这句话为核心:“凡活著而信从我的人,必永远不死。妳信么?”(若十一26)。
一方面,因着数码文化的普及流动性,今天人们与确定和不变的地理环境的联系愈来愈少,而是生活在『多元的地球村』中;数码文化不可避免地改变了空间的概念,以及人们的语言和行为,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
(若望三16)教宗解释道,福音的讯息不是一个观念或学说,而是耶稣自己。“我们喜乐的缘由不是如何找到幸福的漂亮理论,而是在人生旅途中实际被陪伴和被爱的经验。”
最后,教宗总结道,这篇福音告诉我们耶稣不是“鬼魂”,而是活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