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说,你要做世界的光。可能世界上有许多人生活在黑暗中他们会借着你身上的光走出黑暗的世界……主说,你要做地上的盐。
光启年逾七十,大小斋本可以免守,但他仍遵守不误。甚至效法神父们苦身克己,常打苦鞭、着苦衣,饮食力主清淡。他曾作《克罪七德箴赞》曰:“凡遇横流,务塞其源;凡除蔓草,务锄其根。君子式之,用涤其心。”
(玛十22)教宗解释道:「世界恼恨耶稣,也要为同样的理由而恼恨基督徒,因为耶稣带来天主的光,世界却喜欢黑暗,好能遮掩它的恶行。福音的思维与世俗的思维截然相反。
黑暗是完全没有光。我们可以研究光和亮度,但不可能研究黑暗。棱镜可以分析不同的光谱,根据不同的光波,分解成不同色彩。而黑暗是我们说明完全没有光的情况。”最后,那位学生反问大教授:“老师,邪恶是否存在?
他说:“耶稣在世时就是照世的真光,今天我们秉承他的教导,必须做好‘世光地盐’,我们就是‘世上的光’。司铎的职位无比崇高,教友们要爱戴你们的神父,神父们要无比珍惜你们的圣召。
瓦利尼枢机又说,黑暗中也有光明,就是福音之光,这光从不间断地陪伴着我们:“在我们的一生中,很多时候是艰难甚至是悲惨的,当你们结束每天的辛苦时,要让圣言的光成为光照我们步伐的灯和我们前行的光”。
这一时期台湾出版了一系列专著,主要有穆启蒙编著的《天主教史》,赖诒恩著、陶为翼译的《耶稣会士在中国》,樊神父(OctaveFerreux)著、吴宗文译的《遣使会在华传教史》等等,这些著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此期大陆天主教史研究的不足
这些教友游离于教会和社会之间,对个人信仰和教会的发展非常不利,急需神长和热心教友的帮助,进行再陶成。(三)冷淡教友1.一生中只和神父见三面:洗礼、婚礼、葬礼。
这一切,顿时令我陶醉了,在日后家人的谈话中,常听到说要把我“献给天主”的话,我懵懂地觉得那是叫我去作神父。从那时起,“神父”一词就烙印在我心中。十三、四岁时,父亲和姑母真的把我送进了襄阳修道院。
某个主日,在参与中国城所举行的中文弥撒时,见到了曾在一次研讨会上相识的陶倍玲老师。那时我并不知道她和怀特海夫妇是很好的朋友,而且交往甚密。闲谈中,我表达了自己渴望见到怀特海夫妇,她默默地记在了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