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表明,「我们蒙召在各自的角色和任务中作出具体又可信的见证,让人看到教会使命的独特价值观中无穷尽的遗产,看到教会是社会及国际社会中的『盐与光』,在当前这种危机时刻更是如此」。
教宗在讲话中强调,我们都获得了成为天主爱子的伟大恩赐,因而也蒙召去与他人分享祂的喜乐。教宗首先讲到:“我们今天在此,在主内重新发现我们的美好,因耶稣之名而喜乐。
当天的第一篇读经选自《依撒意亚先知书》,讲述天主召叫祂的仆人,把救恩带至地极(参阅:四十九1-6)。教宗阐明,这预言不仅关乎默西亚、救世主,也涉及以色列子民、天主的子民,包括我们每一个人。
这个讯息很明确:“你们的蒙召首先不是‘做些什么’,也不是做即便你们感到最适合的事,而是给予和分享生命。如此你们就能圆满地实现‘像基督那样’行事的召叫,即不仅施予圣事,也体现出耶稣的生活型态”。
教宗写道,在当今世界进行福传和面对“一种全球化文化盛行”的背景下,“需要承认男女平信徒的临在,他们凭着自己所领受的圣洗,感受到蒙召为要理讲授的服务提供合作”。
这几天,耶稣召叫我们,一如祂对福音中富贵少年所做的那样,祂要我们摆脱尘俗,走出我们的封闭状态,以及我们日复一日的牧灵模式;祂要我们反省天主此刻想对我们说什么,希望带我们前往何处。」
耶稣基督的门徒是在普世人群中蒙召成为天主子民,完成使命的特选者,包括完成普通使命和特别使命的跟随者,前者称为平信徒,后者称为度奉献生活者。
当时爸爸何尝不正经历着亚巴郎一样的矛盾心理:既然天主召叫了儿子,又不得不强颜欢笑地慷慨交付。如今,爸爸已经在天上了。
这段话极具深刻的象征性意义,方济各“立即蒙召去修了小堂”。而这座破旧的小堂,也是“当时公元十三世纪教会的灾难性情景的再现”。
这是免受被罪奴役的自由,让我们恢复蒙召时的身份——天主子民。以上这一点特别有意思,因为现今世界无疑是沉浸在仇恨、暴力和破坏当中。众多心灵都变得躁动不定、迷茫,甚至想报复。我们需要平安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