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严重教难是发生于1597年,有26位神父教友(包括少年)在长崎殉道。随后有几千名教友殉道,被夺走了生命。到了1640年代,所有的神职人员不是殉道就是被驱逐出境,教友们变成了没有牧者的羔羊。
记得当时他构思设计教堂时犯起难来,小菊姑娘看出他的困境,便拿一本圣经让他看,圣经给了他智慧和灵感,终于设计出具有东方民族风格,外型古朴伟岸,内部富丽堂皇的教堂。
《老王的福利院》后,也通过电话、短信等形式对福利院表示关切……所有这些爱心人士的慰问和慷慨奉献都让我感动万分,有时福利院眼看要支撑不下去了,是他们的话语和援助,鼓励我再苦再难也要把福利院办下去
教宗说成圣固然是一条需要努力走的道路,但如果认为这条道路难不可行,那就错误了。
因为两个截然不同的个体要合成一体,自然要经过一个漫长的磨合阶段,甚至有些终生也难改变的习惯、臭毛病,只有在爱中理解、体贴、包容、适应,或用改变自己的明智作风、牺牲精神来迎合对方,取悦对方,如此才能争取婚姻家庭的长治久安和真正的和谐美满
1746年(清乾隆十一年),磨盘山“教友谷”经历了一次大教难。1758年,又有耶稣会何弥德神父来磨盘山传教。1773年耶稣会解散,磨盘山社区转由中国籍的会士管理。法国遣使会士阿本和潘奈进入磨盘山传教。
我们教友若救人一难,胜过斋戒祈祷!他又和我们再次一起奉主之名打开圣经:你光荣上主要爽快。不要吝惜你手中所献的初熟之果。在一切祭献上,要喜形于色:奉献什一之物时,也要高兴。
他对我的帮助和支持,令我至今感恩于心,永难忘怀。封主教动情地说。苏神父逝世后,耶稣会中华省派出代表前去吊唁送葬。
这简直难以使人相信,是在参与弥撒吗?是在光荣天主吗?信仰不求甚解,信仰形式化,太随便加坏习惯。如教友刚进堂就赶上送圣体,没丝毫心灵准备,马上去领,这实在是不可取的做法。
我们或许可以指出一些原因来:一、乡村的民间信仰根深蒂固,生活在乡间的人甚难容许保禄在那里宣讲对他们来说非常陌生的福音;二、保禄每到一处,往往先寻找犹太人家以便安身,而在那个时代,犹太人大都聚居在城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