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回忆哥伦布骑士团创立人马吉夫尼神父的榜样时,特别感谢这个教友组织对穷人和病人的照顾,也感谢他们为婚姻和家庭作的见证。他强调说:“家庭是一个‘小型教会’,家庭在社会中能改变这个社会。”
至于我们教会中的前辈们为什么不用“终敷”而用“终傅”,可能他们认为《诗经》中的名句“亦傅于天”更有深意:在病人接受终傅圣事之后,即将“亦傅于天”(亦附于天),永享天堂之福。
如积极提供圣事保障:举行禧年弥撒及诵念禧年祈祷文,保障修和圣事及病人傅油圣事;组织教友开展各项活动,逐步形成堂区特色;开设信仰学习与灵修培训的课程;重视公益慈善及更新基督徒家庭与团体服务他人的热忱等活动
接着,教宗写道他住院的经历:“在这长时间的住院期间,我有机会体验到上主的耐心,我还看到这耐心也体现在医护人员和医疗工作者的不懈关怀,以及病人家属的关心和希望中。
她看望过几次后,病人很愿意跟她谈心,也很相信她。有一天病人到教堂去找她,她刚好到郊区办班,下午病人的儿子到她家里,泣不成声地告诉她:母亲从光明桥跳进了海河。
我们大都听说过器官捐献,就是死后把身体上的一部分健康的器官捐献出来救治那些有急需的病人。但是主动将自己的遗体全都捐献出来,且用于医学教学和研究,在国内还不多,尤其还是一位修女,在国内宗教界也是少有。
根据当地医院方面介绍,张依纳爵住院后经系列检查显示,病人在近期曾有心脏病发作史,可惜因症状轻微而没引起病人的重视,错失了及时治疗的机会。
祂治愈无数病人就是祂怜悯人的标记。耶稣教导我们把穷人的需求放在我们的之前。我们的需求,即使合情合理,也不如穷人的紧迫,他们连生活必需品都没有。
他说:规劝不能缺乏爱和爱德,就像动外科手术不能不打麻醉药一样,因为病人会痛死。爱德有如麻醉药,它能帮助人接受治疗,听进劝言。你要把犯错的弟兄叫到一边,温和友善地指正他。其次,必须真诚,不能说谎话。
一个重病人,身边没有人照看更是痛上加痛。这一情况被远在刺林村60多岁的老教友陈军政知道后,他主动承担起照顾张神父这一工作,一干便是五、六年。在陈军政的精心护理下,张神父生活得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