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主自从召叫亚巴郎那刻起就与我们同行。祂就在我们中间,无论我们饱受考验、困难或喜乐。教宗告诫道,在一天的时光中,我们要向上主说几句话,因为祂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身边。
教宗提及亚巴郎两个妻子哈加尔和撒辣之间的事,後者也曾不育。此外,讥笑和鄙视弱者,也是哥肋雅面对达味的态度。我们也想到约伯的妻子,想到多俾亚的妻子,她们鄙视她们受苦的丈夫。
与当年亚巴郎回故乡本地为依撒各娶亲的困难与决心相比,我们的困难又算什么呢?往近处说,不多年前我们许许多多父辈祖辈们为坚守信仰付出了一切甚至生命。
选民由不生育的撒辣和已近百岁的亚巴郎诞生(参:罗四18-20)。依撒伯尔和年迈的匝加利亚也生出了洗者若翰。人到老年即使衰弱,也能成为救恩史的工具。”此外,在谈及长者时我们必须学会改变动词时态。
因著勇气,梅瑟敢在天主发怒时,为以色列子民求情(参阅:出卅二7-14);因著勇气,亚巴郎在天主面前替索多玛讨价还价,使之免于灭城之灾(参阅:创十八16-33)。
礼仪中,教宗祈祷说,“富于仁慈和大爱的亚巴郎、依撒格和雅各伯的天主,求祢使教会因着圣神的作为,享有内在更新的喜乐,并以救恩和救赎为标志,行走于世界中”。
当时的教宗依诺增爵四世派遣若望·柏郎嘉宾会士作为他的和平使者来到蒙古人当中。总之,早在公元13世纪教宗与蒙古皇帝已有接触。
关于“我们心中的渴求”,教宗说,“你们中的许多人对行走的美好及疲劳已习以为常”,就像亚巴郎和跟随基督的每一个人那样。
四位编辑(大贯隆、名取四郎、宫本久雄、白濑文晃)请300多专家共同写这部小百科全书。这些专家大多是日本人,但也包括一些外国人,其中一位是中国人(陈立伟)。
亚巴郎因天主的许诺离开自己的家,踏上了去他乡那漫长而艰辛的路。在路上能让他抬起脚迈出下一步的是什么?是希望!而这希望是基于天主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