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在受难前启示了我们获得生命之光的有效方法,他说:“孩子们!我同你们在一起的时候不多了;以后你们要寻找我,就如我曾向犹太人说过:我所去的地方,你们不能去;现在我也给你们说。
在为病人傅油,司铎为病人祈祷时,整个教会都向受难而胜利的基督为病者求托,求基督抚慰救助他们(参阅雅:五,14-16),并且劝导他们和基督的苦难圣死甘心合作(参阅罗十八,17:一,24;弗後:二,11-12
耶稣忧苦之极,求天父免去这受难的苦杯,但祂的祈祷充满对天父的信赖,毫无保留地信靠父的旨意。耶稣说:但不要照我,而要照祢所愿意的(玛廿六39)。祈祷的内容转移到了次要的地位,最最重要的是与天父建立关系。
指出他们每一个团体都有着自己的历史,个中有着伟大的见证与受难的时刻,也给我们揭示了那个泱泱大国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教宗最後表明,基督徒合一祈祷是参与耶稣的祈祷,祂在受难前祈求天父愿众人都合而为一!(若十七21)。
正是有大家的鼎力支持与热忱奉献,这些受难群众不至于缺衣少食、挨冻受饿,地震中受伤的民众及毁坏的教堂和活动中心能够得到及时的修复。
但教会设法勉励和支持当地基督信徒继续留在那里,因为那是他们原本的家园,是他们的根,是耶稣诞生、生活、传教、受难、死亡和复活的圣地。
教会礼仪年的高峰是逾越节三日庆典,即纪念主的晚餐、主的受难死亡和主的复活。每次举行主的晚餐都是在宣告主的死亡和复活,并期待祂的再来。
我们回忆耶稣受难这幕悲痛历史的序幕,是在最后晚餐和山园祈祷中揭开的。耶稣在山园祈祷时心痛欲碎,肝肠寸断,满身流汗流血,圣心忧闷至死。
他尤其在他生命的转折点和做出重大决定之前祈祷:受洗时(路3:21),拣选十二宗徒前(路6:12),当他想知道人们,至少他的门徒们,对他的看法时(路9:18),在他义无反顾地踏上受难之路前(若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