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蒂冈报纸已经进入活跃而热烈的文学争辩中,据报道,威廉·莎士比亚的著作表明作者是一位天主教人士。
———称其信仰天主教莎士比亚原来不只是文豪,还是伊丽莎白时代一名“反党”?莎翁剧中所用词汇原来均有所指?
在文艺复兴时代如此,在中古世纪如此,在莎士比亚的文学作品中也不断提出。对莎士比亚和那些伟大的画家来说,耶稣的形象意义何在?这又是因为耶稣吸引了人们。今天的电影也受耶稣的吸引。
——莎士比亚【经文】若一3:21……假使我们的心不责备我们,在天主前便可放心大胆。
还有莎士比亚的悲剧,不管《哈姆莱特》还是《李尔王》,每一部悲剧都那么丰富。你可以一年读一次,每年都读,年年有新意,年年都有你不曾留意的东西,书里有对人性两难境遇的洞察,非常有力。”
选定4月23日,是因为有三位文学砥柱於1616年4月23日去世,他们是米格尔•德塞万提斯、威廉·莎士比亚和印卡·加西拉索·德拉维加。
莎士比亚没有黑莓,亚里士多德没有iPhone也过得很好,基督教在没有博客的年代传向全球,耶稣在山中圣训时没有用上广播和Powerpoint做展示。我们所有的科技,对快乐生活来说,完全没有必要。
司布真的同乡,著名的散文家兰伯也曾说过;假设莎士比亚突然莅临此房间,我们必全体起立恭迎,但假设是耶稣基督走进来,我们必全体屈膝跪拜。耶稣到底是谁?何以赢得如此尊荣?竟然让严谨的史学家惊叹!
天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试想他也就是仅仅给了牛顿一个苹果,给了莎士比亚一支笔而已。我们都是天主的宠儿,天主给了我们所有他能给我们的,只是有时你不明白他的用意罢了。
每人念一首诗歌,我分到的是白居易的《忆江南》,看那英文翻译无论如何还是没有中文的美感,同样地,中文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同样也是缺乏英文的美感。有香港的弟兄用广东话念《长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