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师,咱堂院内外的标语还没写,你看啥时间写?你放到那儿,我抽时间就写了。……教堂内外,楼上楼下,处处都能看到张老师忙碌的身影。
当大公会议召开时我正在修院,还记得我们一块儿看报道和等待结果。有些评论员预测大公会议只不过是批准一些已预知立场的议题,在两个月内就会结束。
牠就会让他想离开修院,奔向他方,那里他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需要,找一份劳力小挣钱多的工作;牠再让他想,爱天主在什么地方都一样,无论在哪里都可以朝拜天主。
1973年得李宏基主教的特准,我半工半读,辗转进入了圣神修院,在外祖母及家人的鼓励和牺牲下,1979年领受铎职;又在明之刚神父熏陶下,度过铎职初年。
全球各地许多这样的人士——专业医护人员、牧民工作者和志愿工作人士——和组织,努力不倦地在医院、善终护理院、城中大街小巷、住宅区和堂区中为患病者服务。
圣女小德肋撒的神婴道路,就是怀大爱做小事的典型楷模,她虽然愿意和主耶稣一样,不断地牺牲奉献做补赎,拯救更多的人,却始终没有离开修院,而是将所有的善情善愿都落实在日常生活和行动中,将自己洒扫清除等本职工作做到极致
她14岁那年,与同村要好女伴来汕头走亲戚,在女伴亲戚的带领下,参观了当时的圣堂、“姑娘堂”(姑娘堂便是修女院,潮汕地区习惯把修女尊称为姑娘),并听“姑娘”讲天堂、地狱等教会的道理。
南堂始建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6年),是由意大利籍方济各会会士陕西天主教第二任主教兰溪(山陕区分治前)于1716———1727年间,派意大利籍传教士马戴弟主持西安教务时,在城内土地庙什字购地筑院建堂的
陈秀芬教友先后三次来院探望我,每次都要我坚持热心恭敬天主,争取早日出院。就这样,我从刚进医院时“大有自杀倾向的重症病人”到后来能拿出念珠安慰邻床的病友,历时仅仅两个多月。
更妙得是同一年里,双喜临门,前半年丈夫领洗进教,后半年大儿子进了修院。现在,我的大儿子任江华已是我们汾阳教区的神父,在石楼县丁庄村修起了一座美丽的圣堂,去年圣诞节就有247人领洗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