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年,徐光启在南京由罗如望神父付洗,圣名保禄。1604年徐光启到北京,中了进士,并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李主教还阐明了朝圣的目的,鼓励大家在朝圣时,祈求天主赏赐国泰民安,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教区发展,提升我们的信、望、爱三德;效法圣母,服从天主的旨意,谦卑忍耐,活出圣母的爱心。
对道明会士来说,典范性的问题越发敏锐,因现已在全球有四千三百位发愿会士的道明会,拥有八百位修生和二百位初学修女,以及许多望会者。
“不妄望、不失望是基督信徒最好的信仰体现,相信也是小耶稣所喜悦的。”
因此,格言的选择一方面是为了基督徒的望德,另一方面也激发与非基督徒环境的广泛共鸣,将「希望」这个动词与「共同」这个副词相连结,「强调圣座与蒙古双边合作的重要性」。
“那个早晨,他如往常一样,先去望了弥撒,然后走到大街上为一名患者送去医药。但在过马路时被一辆汽车撞倒;他被送到医院,临终前口中呼求圣母玛利亚。
大姐是教友世家,在家庭的熏陶下,养成了她坚定的信德,诚恳的望德,真挚的爱德,使她把主的慈爱转化成她对周围人的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爱。
在困难与逆境中,忍耐和坚持是希望的重要组成部分,禧年的主题“望德不让人蒙羞”(罗5.5),引用圣保禄宗徒的话,强调希望是圣神赐予的果实之一。
他的圣召于1975年至1978年在戈佐岛大修院期间开始成形,随后在马耳他慈幼会学校望会,然后在爱尔兰都柏林做初学。1980年9月8日,他在爱尔兰梅努斯宣发圣愿,成为鲍思高慈幼会会士。
1981年6月24日那天正是若翰洗者节,天儿非常热,圣母在前南斯拉夫的一个非常贫穷的,名叫默主歌耶的山村里,显现给几个孩子,目的是为了使世界与天主和好,为使世界悔改。这将是圣母最后一次向世界呼吁悔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