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信德的道理,无论灵魂肉身哪一方面的需要,我们都可以抱着依恃信赖之心向全能仁慈的天父祈求,但却因为我们不知道所求的事物对我们灵魂究竟有益还是有害,所以就要请求天主定夺,而全随他的圣意,因为他的措置总是为着我们的益处
我们苦求天主不是为説服祂,而是为坚定我们的信德和毅力,使我们有能力与天主一起争取真正重要和必要的事物。
只要我们从不失去希望,总是不断地相信便足矣,尽管仍要面对生命中的一切事物。洗者若翰在他的宣讲中也使用依撒意亚的话号召人们悔改。他这样说:在旷野里有呼号者的声音:你们该当预备上主的道路(玛三3)。
并非一切都从我开始,到我结束;我的眼界可以且应该超越我自己,以观察我周围奥秘的美好与深奥、在我之上的生命,以及对天主的信仰;这信仰支持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与事物」。
教宗还提到,意识形态、财富、权力和成就、虚荣心,以及身材美丽和健康的价值观一旦成为偶像,就会牺牲各种事物。
在舒适和服务他人,享乐和祈祷、朝拜天父和各种事物之间,我觉得自己在战斗吗?我想要做善事而某些事却阻止我,我就静止不动吗?我相信我的生活会感动耶稣的心吗?若不相信,我就要多多祈祷,好让自己相信。
在这环境中,陈旧事物总是再循环,总是以新颖、有魅力及讨人喜欢的面目出现。真理也被粉饰。
他们或许是从微不足道的事物开始腐败的,例如没有校准磅秤:那磅秤原本是一公斤,不,我们现在把它调成9百克,让它看起来是一公斤。
分辨能力使我们常能对事物加以区分,不混淆,也不‘混为一谈’。分辨能力培养我们的视野和心胸,以极有必要的体贴之心对待向我们敞开自己心灵深处的人,帮助他们接受光明、平安和慈悲。
「我们反倒应该害怕一种缺乏挑战的信德,一种自以为完整、一无所缺的信德:我不需要其它事物,一切都已完成了。这种信德平淡得一无是处,它才是我们该害怕的。它自以为完整无缺,彷佛一切都说完了、做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