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在讲道中指出,福音多次呈现耶稣与群众同在:从耶稣诞生时朝拜圣婴的牧童和三王,以及作异梦的年长者,直到祂受难时为祂擦汗的妇女、帮祂揹十字架的基勒乃人,以及左盗右盗和百夫长。
教宗在要理讲授中继续省思“祈祷”的主题,这一次论述了“口祷”的价值。教宗指出,祈祷是与天主的“交谈”,在人与天主的交谈中,“祈祷成了话语、祈求、赞歌和诗篇”。
“我的忧虑是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基督宗教的生存问题,而非分享复活基督的福音。”他说:“基督是我们使命的开始与终结,因此,除了该穿上基督(参阅罗十三14),别无他法。
和昨日的文章相比,本文的篇幅约1200字,是昨日的一半。作者在文中以宗教建筑的公共性属性进行立论。文章开头写到:众所周知,宗教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现实文化现象,具有相当程度的公共性。
「吸引人的并非传教士的专业知识:这是他的信仰,即使一个人没有用语言听也能看到的信仰。」一句话定义了他在日本的53年,「谢谢」。至于未来,它「为天主掌控」。
官司打到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理由是她受《美国残疾人法案》的保护。而学校辩称,她属于由教士例外调整的雇员。摆在法庭面前的问题是:谁有资格称为教士?并没有一个适用于宗教传统的便利界定。
首先,让我们简单区分一下圣乐与俗乐:所谓圣乐,乃是具有形式的神圣与美善,为举行敬礼天主的仪式而作的(参1967年论圣礼中的音乐4#)。从形式与风格上看,圣乐是比较严肃、沉着的。
相信今天教会的所有有识之士,都不能怀疑福传与信仰见证是天主教会的“灵魂工程”,更是慈母圣教会在现实生活中最为神圣,最为迫切的重中之重的千秋大业了。
后来,罗伯特.舒乐博士经常这样讲:不是每个人都应该像我这样去建造一座水晶大教堂,但是每个人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梦想,设计自己的梦想,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梦想。
当我双眼含着热泪听着李佩贵神父讲神职生活的经历时,心里很不平静,也很佩服神职人员的神贫的生活。他们的付出,不是我们平信徒所能感受到的,他们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奉献着自己的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