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可怕的童年,”费登神父回忆道,“在最初陪伴巴威克的大约四到六周的时间,他的这些痛苦经历和回忆,经常会出现在我们的谈话中。”
(玛9:37~38;路10:2)按德国神学家拉内(KarlRahner)的解释,圣召有三层:最基本的一层是人人都拥有的圣召,即是天主赐给每个人的良心,召叫他行善避恶;更上一层是领洗入教的圣召,召叫教友清楚地走救己救人的人生道路
修道院是一个陶成修生迈向司铎服务职的旅程团体。这个定义已经透露了一个重要的信息:作为神父,他就永远不是独自一人。他存在于一个使徒团之中,他和其它神父并肩共处,共同建树大公的教会。
为了减少误配,天使为其指点迷津,力求阻断一些谬误类的配偶。比喻向男女透露应当属于自己的配偶的姓名,就是方法之一。
(希10:24)亲爱的兄弟姐妹们:四旬期再一次给我们机会去反省我们基督信仰生活的真正核心:爱德。这是一个良机──藉着天主圣言和圣事去更新我们个人及团体信仰的旅途。
25年的那种生活,对我来说,心情上、心理上,都有不小的阴影。但是时过境迁以后,风中残烛的我,对过去的观点和看法有了很大的改变。
更何况,11月初,战事已胜券在握,租界还愿保持难民区的中立。不战而得这一区域,又可对租界及其背后的列强示好,何乐而不为?但日方并不信任那些表面中立、实质敌对的第三国的代表,极不愿接受第三国代表的斡旋。
教宗强调,教会的注释学必须是教会本身提供给我们的学问。必须以基督信徒的观点了解教会。否则,教会就不会被了解,甚至被曲解。 修院如何成为人性和灵修成长的团体?
人的“存在”是来自天主,因而人的“存在”是好的(善的),是天主在推动着一切,这是人所以为人的高贵处。拉丁译文的圣咏第33首15节说:“他既创造了众人的心灵,当然知晓人的一切言行。”
那时候,我刚刚毕业,棱角分明的性格造就了愤世嫉俗的我,年轻的浮躁与喧嚣的尘世很不协调。对社会的不公平,对社会的不满,时常冲击着我的心灵,加上母亲的去世,让我一度陷入了悲观厌世的困境而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