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楼的多功能活动室是书画作品展厅,在展厅四周悬挂着各种与教会有关的书法与绘画作品,书法或柔顺或刚毅,有圣经章节,有教会经文。绘画或逼真或写意,有慈悲圣像,也有山水画作。
这几年,让我越来越投入青年牧灵工作的圣经图像,就是富贵少年的故事,那句话在心中回响,久久不去,耶稣定睛注视他,就喜爱他(谷10:21)。
面对死亡,圣经又是怎样的教导,对基督徒又有什么意义呢?(连载一)
在《圣经》的记载中,天主经常以慈悲耐心地对待子民的抱怨。子民先是怀念在埃及为奴的日子,後来又抱怨没有食物吃。天主耐心地对待梅瑟和祂的子民,聆听梅瑟一次又一次地为子民请愿。
我们想到《圣经》中托彼特的事蹟,他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国王的禁令,埋葬死者(参阅:多一17-19;二2-4)。教宗说:今天也有人冒着生命危险埋葬可怜的战争遇难者。
教宗府讲道神师坦言,「我们若想在《尼西亚信经》中找到一切有关圣神的圣经启示,我们可能会大失所望。
教宗方济各谈到《圣经》中一位有点不寻常的人物——约纳。约纳先知试图逃避天主的召叫,不愿为天主的拯救计划服务。教宗方济各称约纳是一位走出去的先知,也是一位逃跑的先知。
诵读圣经,寻找人们对天主的回应,看他们如何回应,是件美好的事:我在这里,我来为承行祢的旨意。」当天的礼仪邀请我们省思自己如何向上主回应「我在这里」。「我是像亚当,躲起来不回应呢?
弥撒结束后,偌大教堂只剩下十来个人分布在各个角落,有的静静地坐在跪凳上阅读圣经、有的闭目默观、有的匍匐在耶稣圣体龛前虔诚敬拜……堂东边的圣母台前,跪着几个教友诵念着祈祷经文,
人们见面谈属灵的话多了,说世俗的话少了;探讨圣经的氛围浓了,说东家长论西家短的氛围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