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女儿的眼睛能保住,能够看到光明,什么苦我们都愿意吃。每次看病我都带着干粮,渴了喝口水,饿了啃干粮,为了少花几个钱,我们睡火车站,住小旅馆。
教友的信仰一般只表现在教堂内的早、晚课,玫瑰经,苦路经和“望弥撒”上,走出教堂便不去想信仰之事,主的福音在他们的生活当中,好像没有起到什么作用。
于是他不再感到苦,却自内心升起一股由衷的喜乐。
主说过:你们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苦足够一天受的了。更何况,我们是天主的儿女,自有天主为我们安排好了一切。上主是我的光明,我的救援,我还畏惧何人?
我只能说:你要注视被钉十字架的耶稣:天主把祂的儿子赐给了我们,祂受了苦,也许你在那里能找到答案。但答案在我的脑子里却没有。
四旬期是忏悔的时期,也是克苦的时期,但其目的不在於自身,而在於与基督一同复活,更新我们在圣洗圣事中获得的身分,也就是再一次由上而生,在天主的爱内重生(参阅:若三3)。
有一个超越它们、唯有天主能宣报的话语:这话语就是「复活」(参阅:教宗若望保禄二世,〈十字苦路〉结语,2003年4月18日)。
她抬头一看正是早晨那位大姐,苦笑着指指竹篮说:把这几个处理掉就回家。大姐立在她身旁,微笑着问她是哪个村镇的,在哪里上学,多大年龄等等,聊着聊着集市就散了。
(教宗比约十二《天人中保通逾》)我们在每主日的弥撒中把我们一周生活的所有成功与失败,酸甜与苦辣都奉献给天主,求主悦纳;也把下一周的生活奉献给天主,求主降福。
信仰不单单是一个人的事,基督徒应好好地接受自己宗教的教育,研究圣经教理,培养爱德;不能一天只局限于念多少经,克多少苦、守多少斋、磕多少头,只救自己的灵魂、不管天下人的死活;基督徒应投身于社会,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去影响和造福整个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