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为了克服灾难所带来的沮丧和“宿命”的态度,此时耶稣邀请每一个人去认清,在他人身上所看到的邪恶也是我们心中的一部分。别人有如一面镜子,在他们身上也能看到自己。
因此,在民间就流传这么一句俗语:修桥补路多灾难,杀人放火儿女多。果真如此,那做一个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人,做一个“好人”又有什么价值呢?
很明显,肉体生命的延续绝对离不开日常的饮食,而为获得饮食自然也需付出相应的代价,并且为了能够连续不断的充足供应,有时还得加倍贮备,预算生计,但我们依然不能忽略神贫精神。
这种圣经作者经常提及的与神相关的树木,自然给信众以特殊的亲切感。在中国古代,棺木以梓木、楠木为最佳。这两种木头,皆质地温润柔和,木理文静典雅,不易变形,百年不朽。古代帝王将相多以梓、楠木为棺。
为此有必要扩大我们对自然的观念,不仅了解自然所具有的功能,也要把它看作是造物主为帮助我们分辨善恶所表达的语言。
天主是无所不能的天主,既然他有能力创造,也就有能力改变;他能厘定规律,自然也能扭转规律,就像能够设计制造汽车的人,就一定能够修理、改装汽车。
我想安徒生的著名童话故事《皇帝的新装》可以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两个骗子就是抓住了皇帝爱好浮夸和虚荣的弱点,再加上他们将自己的衣服渲染得神乎其神,于是,这一带着神秘色彩的新装自然就让包括皇帝在内的众多大臣和贵族们拜服得五体投地
既然科学家有了“复制是生命定义的核心”的统一认识,那么,细菌复制出来的自然还是细菌,把它与人的祖先联系在一起未免荒谬。据说自然界里的细菌多达10万种以上,单是寄宿在我们身体上的至少有100万亿个。
(箴16:16)苏格拉底也说:“我认为‘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于神;但‘爱智’这个词倒适合于人”,并认为“‘爱智’是人的自然倾向”。
有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驾轻就熟,学什么像什么,上手也快,他们做事的效率自然就很高。相反,有的人在理解和接受能力上可能要差一些,学习和工作起来,总觉得不是那么得心应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