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天的第一篇读经取自《宗徒大事录》,记载圣保禄宗徒为了宣讲救主耶稣,便从以色列子民出离埃及的事迹谈起。教宗阐明,天主的救恩是一段走向时期圆满的旅途,一段有圣人也有罪人的旅途。
这个百夫长虽然是外邦人,但他爱以色列子民,爱他的仆人,为他的生死担忧。教宗说,这个人感到需要祈祷,这不仅因为他爱自己的仆人,也因为他意识到自己不是万物的主人,不是能够最後说了算的人。
当然这个爱国传统的事实不仅仅是我们今天来讲,它的确在《圣经》当中,在上古时代,在梅塞带领以色列民逃亡埃及的时候就以展现出来,这是一种爱民族、爱国家的具体体现,是一种爱国的行为。
经此考验,张先生从心底发出感叹:上主,以色列的天主应受赞美,因他眷顾救赎了自己的民族……拯救我们脱离敌人和仇恨我们者的手。
陈永超神父:祈祷中经验合一陈神父早前到以色列进修,有机会与不同基督宗派,以至伊斯兰教和犹太教等人士,为和平与合一祈祷,这让他感受到祈祷所展现的合一。
《旧约》中,众先知不断地谴责以色列百姓只有外在的宗教,而没有虔敬的实质。因为他们并不诚心,信仰只是为了得肉身的好处,没有超性的敬畏。主耶稣也为这同一件事谴责经师和法利塞人。
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感慨地说:圣人西默盎见到小耶稣时激动地说死也无憾了,我也许这一辈子也去不了以色列,但能从视频上亲眼看到耶稣生活的地方,真是太有福了!
他们的心灵封闭、不愿意听斯德望的、忘记了以色列的历史。那些长老和经师们心中怒火中烧,一起冲向斯德望。经上记载,把他拉出城外,用石头砸死了。
後者的旅程令教宗想到近日在以色列和加沙地带边界的冲突,他说:「圣神催促斐理伯走旷野中的那条路,由耶路撒冷下到迦萨(今:加沙)──今天这地名发出多麽沉痛的哀声!愿圣神改变人心和事件,赐予圣地和平。」
在以色列人中,献祭是一件令人愉悦的事,而不是令人悲哀的事(参阅咏66:13-16)。当我们给所爱的人赠送礼品时,我们既不考虑代价多大,也不考虑方便与否;我们只考虑那个人将由此而感到的欢乐。